《短新闻两篇》第一课时教案《短新闻两篇》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新闻特写和新闻通讯的写作特点。2,品味作品中呈现的有深意的语言,学习对比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从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3,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和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培养学生热爱祖的情感。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作品中精练而富有深意的语言。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热爱祖的情感。教学方法:分析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两课时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复习初中学习过的有关新闻的知识。2、查找有关香港回归、二战中的集中营的历史资料。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今天我们要一起来阅读的是《短新闻两则》。我们日常生活中在电视里、报刊上、广播中天天都可以接触到许多新闻,大家一定对它不陌生。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曾经学习过毛泽东同志为《解放日报》撰写的两篇新闻,大家还有印象吗?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平常我们接触新闻一般都是为了了解新闻的内容,很少去注意它的行文特点,大家学习这两篇课文时老师一定有介绍过新闻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来复习一下。明确:四部分——标题、导语、正文、结语类型——消息、通讯、特写等。这堂课我们先一起来看第一篇新闻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给学生2分钟阅读课文)二,回顾历史,感受荣辱。(5分钟)香港回归的时候,大家只有五岁。可能在那个年纪还不能感受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现在我们阅读了这一篇新闻作品,回过头去审视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就可以好好想一想,为什么新华社派了四名记者来一起报道这样一件事,为什么这四名记者又花了这么多心思来谋篇布局。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中找到答案。(同学间接香港被割让的历史,回归的过程)教师补充:香港回归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那时我国还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政治都不发达,而那时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的强国之一,要从虎口夺肉这是需要何等的魄力。但是当时我们就做到了。那时候和英同志,英国的谈判代表是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面对英同志有两句话至今让世界感受到一个崛起的中国的魄力:一是“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二是“中国人穷是穷一点,但打起仗来是不怕死的。”这是被世界蔑视了整整110年的中国面对英美发出的声音。香港割让给英国,这是当时我们的祖国长期贫弱,清政府腐败无能不得已而为的事情。我们中国人讲气节,这样的事实让我们的民族背负了多大的耻辱。156年,一个半世纪后我们才有这个能力把香港收回,这如何不使国人心情激动。三,分析课文。(30分钟)1,理解题目。(5分钟)[提问]看完文章,那位同学能够说一下“不列颠尼亚”是什么?明确:英国皇家游轮的名字。[提问]作者用了这个游轮的名字做标题,作者仅仅指的是这一艘游轮吗?明确:不是,指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作者在构思标题时就别出心裁,“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英国的全称,作者用英国皇家游轮的名号来借代英国达到了一语双关的作用。[提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结束了呢?明确:“别了”。“别了”说明英写过的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的篇名表达了香港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的意思。作者这样的题目设计就将历史的厚重寄寓其中,“别”一字说明从此不再,背负了一百五十年的屈辱历史
《短新闻两篇》第一课时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