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始至终认为德国最美的,最值得去的地方就是一些小镇,小镇中最值得看的就是他们的民居。现在除了和大家分享以外,也是希望我们能够反思,为啥每一个德民老百姓的住房都那么精美别致,为啥我们的众多农村地区就是垃圾遍地脏乱不堪呢?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给出自己的答案。德国的很多小城镇都诞生于中世纪。一方面,因为德国人对古建筑非常爱护;另一方面,德国的祖辈在建筑上早就以讲求质量为准则,因此大多数小镇都是古迹处处,房屋的寿命动辄几百年,但仍然保存完好,石板路、教堂、传统建筑在和谐之中都显现出各自的个性。德国小城镇在城市设计和建设中并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修建楼台亭榭上,而是以绿取胜,大力植树,栽花种草。一般来说,每个小城镇的森林和花园总面积都占该城的1/3。园林绿化不仅成为城镇设计的主要脉络和元素,还缓解了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增添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公园里,随处可见天鹅、水鸭在湖中游动,丝毫不在意岸上伸手可触的游人。这一切构成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德国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体现在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上。简而言之就是大到银行、商店、邮局、交通和看病等方面的规划布局,小到城市道路休闲椅的设置和公厕的布建,都充分考虑、照顾和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例如,在一个小城镇里虽然不会有很多残疾人,但这里的道路、商店、酒店及公厕等公共场所,都设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很多出租汽车上都备有轮椅上下辅助装置。德国对城镇规划都有严格的立法。小城镇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制订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规划期一般为15年。制订规划时,既要考虑环境保护,也要考虑经济发展。同时,还要与州、联邦的规划相衔接。规划的制订、通过和修改都要经过严格的民主程序,任何个人都是无权修改的。这样,规划既体现了综合性、长期性、超前性,又体现了民主性、严肃性、务实性。德国在小城镇的规划和发展中,十分注重生活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所有的小城镇对大气、水资源、自然环境都有相应的保护性法规,污水和垃圾处理厂复盖着每一个小城镇。为了提高环保企业的投资效益,在规划时对规模较小、财力不足的小城镇,则由几个镇联合建立污水、垃圾处理厂和其它基础性、公益性设施。一、规划先行,依法推进。德国的小城镇规划始终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理念,德国人视规划为法规、为定论,一般做规划都要经历10至15年,从总规到控规再到详规,一旦规划形成就不予以修编和变更,必须按图索骥,按部就班,持之以恒,持之到底地实施与实现,避免了重复建设和建拆反复与反常现象。二、尊重历史,彰显个性。德国的小城镇规划遵循了“尊重历史、传承文明、面向现实、展望未来”的发展规律。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古城古迹、名胜名人,而且有的保持原貌,有的修旧为旧,多处可见到新建筑与古城堡的结合,新高楼与古遗迹的融合,新别墅与古民宅的混合,每一座城市都彰显和充斥了现实与历史的个性与灵气。三、科学严谨,均衡发展。德国的小城镇规划就像德国人一样,做事敬业、态度严谨、讲究科学,不主张建设和扩张大城市,注重和普及小城镇建设,因此城镇化率比较高,居住容积率非常低,用工业理念、城市观念引导农业与农村发展,从而实现了城乡一体化,避免了“三农”问题的出现。四、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德国的小城镇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人情运作,政府行为、全民运作的办法,一切围绕人的因素精规划、巧设
德国小城镇的规划和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