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案现象王梦迪,初二时从外地转到我班上的一位男生。初次见面,当我问他话时,他总是眼皮也不抬地小声应答。没有其他不良感觉。大约两周后,就开始出现各种不尽人意的状况了,对同学态度冷漠,接下来就开始出现不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有时上课思想不集中,交头接耳,并不时喜欢做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引得大家哄笑。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满不在乎;对同学的帮助嗤之以鼻。平时喜欢独处,课间不参与同学间的游戏。喜欢看课外书,常常陶醉于书中人物的故事中,与同学、班级之间仿佛筑有一堵墙。喜欢嘲笑同学的无知,但自己又做不到最好。二、诊断结果根据王梦迪以上表现,我认为该生心理上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的特征,如:由内心焦虑、以自我为中心等原因导致的不良行为,造成一系列转学后的适应困难。但还尚未完全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三、分析原因有了诊断结果,我着手从不同渠道,多方面地了解、分析、发现形成王梦迪心理障碍的原因。原因之一:矛盾的家庭教育观造就了王梦迪畸型的心态。我通过家访,了解到王梦迪的成长背景。其父大学学历,经商。其母高中学历,因要照顾王梦迪辞职在家。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父亲望子成龙心切,王梦迪的业余时间几乎全被安排学这练那。对王梦迪的学习成绩,行为表现等他从来没有满意过,常对儿子说诸如此类的话,“当年你爸如何优秀,你为何不知争气?”“你太令人失望了!”……轻则一通批评,重则一顿毒打,给他心理上构成极大的压力。由于父亲的预期要求过高,超出了王梦迪的实际能力,他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心理焦虑的产生。其母亲见丈夫对儿子这般,非常心痛,背着丈夫溺爱孩子。夫妻也常为儿子的教育争执。由于父母错误、矛盾的教育观、彼此间的不和谐,更加重了王梦迪心理焦虑的程度,最终导致他心理上的失衡。整日想法躲避父亲,向母亲提出不合理要求。由于其父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对他实行“高压”政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实际上也为他提供了一个不良的行为榜样,所以,王梦迪在学校对同学冷漠,不屑一顾。原因之二:以前任课老师教育方法的不恰当,为张某心理障碍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母亲的溺爱,父亲的过分严厉,在矛盾教育观中成长起来的王梦迪,身上有许多不良行为倾向。升入中学后,母亲与数学老师由于种种原因沟通出现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在班级,王梦迪常常是老师罚站、批评的对象。班里一有事,王梦迪马上意识到同学们会怀疑他,老师要找他的麻烦。久而久之,张某与同学、老师之间产生了抵触情绪,在班级中处于孤立状态。他不合群,无法与同学友好相处。致使他于家、于校都如同他在日记中写道的:“那时,我既不想回家,也不想上学。”造成了他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原因之三:错过了绝好的教育转化机会。转入新学校,由于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身上问题的严重性,没有主动向新班主任反映张某的情况,错过了一次绝好的教育机会。来到新班级,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他更内向,更孤僻,他陷入了更糟糕的状况,直到新班主任老师发现为止。原因之四:缺少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认同感及自信心。他很聪明,爱看课外书,知识面较其它孩子宽广。一方面,由于自视甚高,瞧不起同学,认为他人幼稚无知。另一方面,由于他的家庭教育中指责多于肯定,常常让他有挫败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又严重缺少自信,不能认同、悦纳自己。四、对症下药摸清了原因,掌握了症结,我有计划,有目的地全方位地对王某进行心理辅导。1、与家长沟通。
个案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