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饮酒》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法学法设计:1、诵读品味2、想象联想3、扩写诗歌教学流程:一、导言: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二、回顾作者简介,背诵有关作品,体会诗人的心境及生活态度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三、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诗歌,明确字的读音:庐()喧()篱()2、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3、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4、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 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四、赏析诗歌:[想象情景,体会意境与感情]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叙述、议论]思考: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明确:写诗人身居人世,并非无俗事纷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神来之笔:写景]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超然的南山,这些大自然高洁淳朴的美好景致与结庐人境却超凡脱俗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的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这种人与自然合一的诗情画意、哲理的意境,是“无我之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秋日夕照图描写]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主旨句:抒情]“真意“既指未受官场污染的淳朴民风,也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真谛。“真”也可理解为“返朴归真”,此情此景,心中体会,难以言表。五、总结扩展:1、背诵诗歌,将此诗扩写为一篇散文2、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A、采(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 E、人面不知何处去,( )依旧笑春风。 F、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G、沾衣欲湿( )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H、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I、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来J、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K、停车
古诗三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