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 2010 年 02月 21日 08:30:58 来源: 生命时报【字号大中小】【留言】【打印】【关闭】【 Emai l推荐: 】编者按:即使忙得把吃饭睡觉的时间都压缩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赶回家过年?为什么要“劳民伤财”办盛大婚礼?为什么要“兴师动众”地庆生? 这些仪式,是例行公事般的繁文缛节,还是心灵休憩的港湾?本期,心理学专家就为您解读,仪式,对我们的心理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小仪式让我们感觉安全寿宴让老人得安慰婚礼让新人更坚定过年让岁末添喜悦葬礼让生者释放悲伤德国心理学家洛蕾利斯·辛格霍夫认为,在当代社会,有规律的重复且有象征意义的社会活动,不管是被叫做“庆典”或是“风俗”,其实都是仪式。除了宗教仪式,还有过渡仪式(出生、结婚、死亡)、定期仪式(春节、生日、国庆节等),以及一些更个人化的日常仪式,如睡前给孩子讲晚安故事,开工作例会、做年终总结等。她也指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当传统生活所带来的安逸感几乎消失殆尽时,搭建出特殊心理空间的各种仪式,也是修复身心的心理治疗手段。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汤永隆则认为,缓解焦虑是仪式得以延续的心理需求之一。过去,人们会请巫师作法消除病痛,而如今却很少见。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疾病对古人来说,是超出能力掌控的存在,对此,他们会恐惧,焦虑,于是需要一个仪式来化解心中的不确定,并寄托美好的愿望。而科技进步以后,多数疾病可以被治疗,与驱魔作法类似的仪式也就逐渐走向了消亡。香港城市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岳晓东表示,人们在潜在意识里,都会有三种基础心理需求,即归因、暗示和安慰。这在各种仪式中都能找到蛛丝马迹。很多地方过年要烧高香,为新年祈福,只要这一年风调雨顺,人们就会觉得是烧香起了作用;而一旦遇到坎坷,则归罪于没有烧好香。说到底,这就是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归因心态在作怪。另外,有些地方的葬礼有“做七”仪式,从心理学上说,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预示告别完成。安慰作用则在很多仪式中都有体现,如葬礼上的告别仪式等。小仪式让我们感觉安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些程序化、有象征意义的活动,让我们更有安全感和可控感。年会。汤永隆认为,它的出现,源于社会竞争的重压下,一个企业寻求存续的需要。总结过去是为了看到成绩,坚定信心,同时也是为了发现问题,期待突破,给一年来的工作画上一个句号。清扫房间。清理房间往往意味着把生活中累赘的东西赶走,并建立全新的希望,以此迎来一个新的开始。许多家庭有定期全家打扫卫生的习惯,这样往往能带来更为生气勃勃的家庭氛围。睡前故事。上床睡觉对孩子而言,是从熟悉、安全的环境迈向黑暗、不确定的过程,如果父母这时能亲亲孩子,或朗读一些东西或唱首歌,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和信任感,长大后也更有集体感,可以克服个人主义带来的孤立感。寿宴让老人得安慰什么人喜欢过生日、办生日宴?孩子和老人。只不过,人不同,生日宴的意义也不同。对于孩子来说,生日是喜庆的。在这一天,不论是平时多么普通的孩子, 都能成为焦点,他们得到祝福,收获礼物,吃上甜甜的生日蛋糕。即便总是严格要求的家长,在这一天多数也能网开一面,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愿望。在这一天, 家长也是高兴的,因为孩子的成长,意味着自身血脉的成功延续,是值得炫耀的。对老人来说,寿宴则变成另外一番考量,它更像是给老人一个召集子女的理由。这些老人,经历了风风雨雨,生命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