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 、 EMBA 、博士等各层次必修教材
《公司治理学》
公司治理已经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一个新的学科领域
新学科“公司治理学”的确立不仅需要填补在公司治理理论和公司治理实务方面的不足,也迫切需要建立起
不同层次的教材体系,以满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需要。李维安教师主持编写的研究生教材《公司治理教程》在
国家教育部的推荐下得到广泛使用
国家教育部重点推荐大学研究生高等教育必用教材
第一章公司治理学新学科的诞生
第二章公司治理理论框架与基本问题
第三章股东权益谁是治理主体
第四章董事会与监事会单层制还是双层制
第五章独立董事实质重于形式
第六章高层管理者激励与约束
第七章证券市场与控制权配置走向成熟
第八章银行治理从治理者到被治理者
第九章机构投资者治理从幕后到台前
第十章集团治理揭开法人的面纱
第十一章跨国公司治理文化对接的瓶颈
第十二章网络治理公司治理的延伸
第十三章治理模式是否趋同
第十四章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路在何方
第十五章公司治理原则与评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第一章公司治理学:新兴学科的诞生
【案例 1-1】德诚信:铸同仁堂金字招牌
说起中药,北京人立即会想起“同仁堂”三个字。同仁堂已存在了 330 多年,与它同生
的老字号成百上千,而至今能像同仁堂这样青春常在的却是凤毛麟角,难道它有什么秘诀?
记者日前对同仁堂进行了专访。
同仁堂党委书记田大方解释说,同仁堂人的秘诀就是一直坚守的“德、诚、信”理念,
以为百姓制好药为本分,追求诚实、守信的药德。
清康熙八年(1669 年),同仁堂药室招牌挂出,闯荡了 54 年后,在清雍正元年,同仁
堂以独家供奉皇家用药成为当时中药行的典范。“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
减物力”是同仁堂几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堂训,也是同仁堂“德、诚、信”的具体体现。对待
质量,同仁堂人过去如此,现在更是不逊分毫。中国佛教学会前会长赵朴初生前为同仁堂题
词:“同修仁德,济世养生”。
在同仁堂的前处理车间,一味叫“远志”的草药引起了记者兴趣,它是一种以根人药起
安神之效的草本植物,但其芯却属烦热,与安神功用正好相反。国家规定中并没有对“远志”
去芯的要求,而且“远志”的根粗如竹筷,芯却细似牙签,剔除起来费时费力。但为了保证
最佳疗效,同仁堂人将“远志”闷湿碾裂后,将芯一一剔除干净。后来,北京市还据此修改
了地方标准。
近几年,医药市场曾出现混乱,有段时间同仁堂甚至丢掉了部分市场。但同仁堂人始终
坚持以义取利、以义为先。他们紧记:“拳拳仁心代代传,报国为民振堂风”。上世纪 90 年
代初,我国南方流行甲肝,特效药板蓝根冲剂抢手一时。有人提出,按原价出厂不划算,应
适当提高药价。但同仁堂表示,决不乘人之危,还专门派出一个车队将药品送到疫情最重的
地区。
为保证让患者吃上放心药,同仁堂建立了自己的六大药材种植基地,并拥有自己的养
鹿厂和乌鸡厂。解放初期,同仁堂还是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 31 亿元
资产的大型企业,名列全国中药企业 50 强之首。目前,同仁堂不仅在本市开设了 35 家药店,
还拥有 11 家外埠店、10 家海外店,预计 5 年后,他们将在全国和海外共开办 600 家分店,
同仁堂将成为民族医药产业的骄傲。
跨世纪同仁堂人的目标是:承同仁堂诚信传统,扬中华医药美名
(资料来源:王建兵/文,《北京晨报》,2001 年 12 月 12 日)
[案例讨论题 1] 美国 IBM 公司的兴衰:公司治理的影响
美国 IBM 公司从 1984 年左右开始由兴到衰,由年盈利 66 亿美元到 1992 年亏损达
亿美元。在此8 年期间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埃克斯被迫下台。新上任的格斯特纳对公司
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更换 2/3 的高层经理人员,将公司原来的分权管理改为强调
各部门资源、技能和思想的更大程度的共享。公司开始出现转机,并由亏损到 1996 年盈利
约 60 亿美元。
IBM 公司的兴起与衰落的原因很多。下面介绍的是企业内部治理、外部治理包括资本市
场、经理市场和产品市场)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的影响。
IBM 公司,其原来的董事会中 3/4 成员基本上只起装饰作用,他们虽然是些知名的人
物,如著名大学校长、前政府官员等,但很少真正关心过公司的经营状况,况且 IBM 公司的
长期好绩效使他们习惯于“享受”董事长每年一次为他们精心安排的一周海外度假旅行会议。
董事会议既已沦为形式,那么,董事会只能依靠其常设的执行委员会来行使职责。在 80 年
代初的 IBM 公司执行委员会中,除
企业总经理《公司治理学》(案例教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