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装订线《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戴丹审核人:李慧【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落实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语;基本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能够就作品的写作特点作简要鉴赏。2、过程与方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本、理解文意;通过梳理丰富的事例来进入对作品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分析,并由此掌握本文的寓言特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庄子的思想,通过学习基本理解“逍遥游”的内涵,体会鲲鹏形象中蕴含的象征意义,并汲取道家思想中的精神力量。【学习重点】通过丰富的事例理解“逍遥游”的内涵。【学习难点】鉴赏作品的写作特点。【知识链接】1、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为漆园吏,道家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周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境界。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老子韩非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2、《庄子》: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大体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庄子》的出现,标志着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庄子》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鲁迅先生称“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闻一多也认为“寓言成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开始的”。3、背景:庄子天才卓绝,其学无所不窥,但是“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的腐败社会现实使他不屑为伍,人世浑浊,而他追求心灵的自由,只能在想象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是庄子的代表作,集中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先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然后提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无所待,从而达到逍遥游的境界。4、解题:“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5、寓言的特点: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为人,也可为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中有很多寓言故事流传下来。6、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最早指出庄子写作特点的是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庄子“其言洸洋自恣(或称“汪洋恣肆”)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意即“他的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起用他”,这一评价沿用至今。“汪洋恣肆”是庄子散文的整体艺术风格。【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鲲(kūn)鹏抟(tuán) 坳(ào)堂夭阏(è)决(xuè)起而飞抢(qiāng)榆枋舂(chōng
逍遥游教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