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即解脱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恨, 就对爱恨放不下; 有了贪心, 就对贪心放不下……而这种种放不下, 使得我们像背着房子行走的蜗牛一样,活得又辛苦又压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行香子· 述怀》苏轼起笔写景,把月下之夜描写得极其清新,在这样寂静的时刻,恰也是作者把酒对月思索人生之时。平日里人们追求那些虚名浮利, 为它伤尽脑筋, 费尽精神, 其实仔细想来在这如梦一般短暂的人生里, 这些都是徒然的。为了说明生命的短促, 苏轼又从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个比喻: “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苏轼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也正是由于他受到佛教思想观念的熏陶, 使他能够在遭受宦海浮沉时, 能够运用佛教的思想观念来对待自己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 从而使自己能够做到宠辱不惊, 以平常心来看待世事。因此在词的下阙中, 苏轼规劝世人若能放下, 即时解脱, 便能得到“且陶陶、乐尽天真”的快乐心情,并且过上有“琴、酒、云”的悠闲生活。苏轼的词多以深邃见长, 此首《述怀》极有代表性。他从深夜赏月对景, 尔后反省人生要淡泊功名, 毕竟时光易逝, 光阴催人老, 所以得出结论: 不如远离贪欲, 退隐还乡, 在悠然自得中享受一种恬淡却有情趣的人生。从这首词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一种人生启示:若能放下,即时解脱。可是,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恨,就对爱恨放不下;有了贪心,就对贪心放不下……而这种种放不下,使得我们像背着房子行走的蜗牛一样,活得又辛苦又压抑。相传释迦牟尼佛在世时, 有一位黑指婆罗门来到他的面前, 拿了两个花瓶, 前来献给佛陀。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黑指婆罗门于是把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在地上。佛陀又说: “放下! ”黑指婆罗门再把右手拿的那个花瓶也放在地上。然而,佛陀接着还是说: “放下!”黑指婆罗门只得回答说: “我已经两手空空了,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您为什么还要我放下? ”佛陀对他说:“我并没有让你放下花瓶, 我要你放下的是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都放下时, 才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黑指婆罗门终于悟到了“放下”的真义——“放下”心中的一切贪欲、愤恨和妄想,才能自由自在,才能解脱。一位心理学家说:现代人学会了追赶时间,却没有学会耐心等待;学会了急不可耐,却没有学会拭目以待; 学会了对物欲的追求, 却没有学会放下。于是生活中多了为情所困, 为钱所迷, 为官所累的人; 多了愁眉苦脸, 闷闷不乐, 心事重重的人; 多了花言巧语, 虚伪矫情, 言不由衷的人。正确的放下,是一个人生理与心里健康成熟的表现。就体育而言:棋局既已走入死局, 球赛即已大势已去, 何不换下主力, 鸣金收兵, 以图日后东山再起, 一味的死打硬拼, 只能空耗体力, 暴露出自己底气不足——输不起! 就生活而言: 感情既已走入人生的沼泽地, 又何必苦苦纠缠那曾经的每一句话, 如同风筝的线已断了, 何不让放风筝的人与风筝一同自由, 留下一份记忆,一份感觉,一份曾经的拥有,毕竟彼此的牵强,只能给双方造成更大的伤害。 1976 年英国探险队成
放下即解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