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中寨小学吴彦璇《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为有效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充分抓住古诗的特性和低段儿童的认知特点,采取一定途径,让学生在“感悟”中理解古诗。一、吟句读诗,感悟古诗意境古诗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范读,尽情地将诗人的主观情感再现出来,以引起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情感共鸣,诱发他们的感知。吟句读诗时,声音尤其要富于变化,如壮阔的景物要读得慷慨激昂,清新的景物要读得流畅安闲,明媚的景物要表现得平缓自如。读的时候要充满情感,这样学生自然会受到感染,进入诗歌的意境当中。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伍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臌路,儿女/共/沾巾。”引导学生诵读时,先确定古诗的感情基调,前两行叙事,用叙述的语气读,后两句借景抒情,读的语气重一些,语速稍慢。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读通、读对全诗后,再配上音乐读则更能升华感情,如教《泊船瓜洲》一诗,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文、明白大意之后,为了更深刻地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情,可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片段。随着深沉哀怨、悠扬宛转的古筝乐曲的播放,学生被带入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此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诗人吟诵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在怎样的环境中,以怎样的姿势,他可能想些什么。在古诗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大声朗读,发挥古诗的艺术感染力。二、述景画意,感悟古诗情趣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但三者中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学中应加强视、听等感官刺激,特别是低段学生,直观的、形象的教学手段更能够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可以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这样更便于学生清晰地理解诗意,深刻地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教师可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可以直接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以更好地理解诗的画面美。如在教学《望天门山》一诗时,可以要求学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左右两边高山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1、2句诗后,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并添画“滚滚江河”,突出碧绿的江水与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第三步,第3、4句诗后,为了突出“望”,可在学生画的江河上添上小船与太阳,这样有力的几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三、嚼字品词,感悟古诗内蕴中国诗歌特别讲究炼字炼意。很多诗人往往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形象构成意境,而构成意境的感情又是含而不露,巧妙地融入形象的描绘之中,由此达到艺术上的含蓄,使意境深远。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会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是深入体会诗歌意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诗歌语言精练性及诗歌句子结构的特殊性,所以分析诗歌语言要讲
让古诗在学生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