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货币需求理论.ppt


文档分类:经济/贸易/财会 | 页数:约2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主要脉络马克思理论西方的古典理论中国学者的研究货币必要量;1::上式表明,在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主要取决于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类因素。它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变化。它反映了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一基本原理。货币是为了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注意的几个问题: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强调商品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商品价格总额决定货币必要量,而货币数量对商品价格没有决定性影响。这个论断只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适用。货币必要量公式提供了对货币需求进行理论分析的思路,但直接运用这个公式测算实际生活中的货币需求,还存在很多困难。反映的是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即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需要量。.古典货币需求理论---传统货币数量论现金交易数量说——费雪方程式现金余额数量说——:MV=;: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支付总额与商品交易总额相等。:T受制于劳动力及自然资源等非货币因素,短期内稳定不变;V受制于支付习惯、社会传统等制度因素,短期内也不变→P(价格)的变动来自于M(货币数量)的变动。.缺陷:只关注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没有认识到货币是财富的一种形式。V和T是变化的;没有考察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混淆了金属货币和纸币在物价决定中的不同作用。金属货币制度下的自我调节机制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越多越多的货币,,货币既有名义价值,又有实际价值,通过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比较,公众的相机抉择机制使货币贮藏手段职能有效地发挥货币流通调节器的功能,即货币数量偏少,货币名义价值大于实际价值时,原先处于贮藏状态的货币将重新进入流通领域,流通中的货币将自动增加,而在货币数量偏多,货币名义价值小于实际价值时,一部分货币将退出流通进入贮藏状态,流通中的货币自动减少。由此,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贮藏手段职能的发挥使得货币具有自我调节机制,即货币过多时会自动减少,过少时会自动增加,从而使得流通中的货币恰好满足流通的需要。这时,货币数量变动不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越多越多的货币,越少越少的货币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货币为纸币,货币只有名义价值,失去实际价值,在货币过多时,货币名义价值的任何下降都会使公众产生货币购买力将日益减少的预期,从而促使公众加速出让手中的货币,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不是减少而是增加,物价也因此上升。而在货币过少时,货币名义价值的任何上升都会使公众产生货币购买力会日益提高的预期,从而会促使公众推迟货币的支付,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不是增加而是减少,物价也随之下降。.由此,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失去自我调节机制,而是多时愈多,少时愈少,即越多越多的货币,越少越少的货币。这一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经济的波动,而不是减缓。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加会同时伴随着物价水平上升。.现金余额数量论由剑桥学派的马歇尔和其学生庇古等人发展起来。马歇尔提出现金余额说,AlfredMarshall,ArthurCecilPigou,庇古完成“剑桥方程式”。1842-19241877-1959.

货币需求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相惜
  • 文件大小512 KB
  • 时间2020-05-1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