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五年,也是建设体育强国、推进体育事业实现新发展、新跨越的重要阶段。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充分发挥体育在保障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努力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十二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一、“十二五”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 “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成就辉煌。“十一五”期间,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 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 全国体育战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团结一心, 拼搏进取, 以认真筹备和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为契机, 推动各项体育工作全面进步, 体育事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大力倡导“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 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进一步增强,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增加, 各类体育场馆已超过 100 万个, 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 65 万人。群众体育科学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国运动员共获世界冠军 634 个,创、超世界纪录 88 次。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成功,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 成为奥运史上无与伦比的精彩盛会, 极大地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金牌51枚、银牌 21 枚和铜牌 28 枚,金牌榜名列第一的历史性突破,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向党和人民交上了满意的答卷。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成为国民经济的新亮点。居民体育消费迅速增长, 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2008 年全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 317 万,实现增加值 1555 亿元,占当年 GDP 的 % 。关系到体育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保障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体育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民健身条例》、《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体育政策法规颁布实施, 为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8月8 日被定为“全民健身日”,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节日。北京奥运会遗产社会化、全民化、制度化取得显著成效。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 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宣传等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体育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和深化,我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为“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 认真分析“十二五”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 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 仍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在群众体育领域, 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不足,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组织体系建立、科学健身指导等诸多方面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已经成为我国在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的基础性薄弱环节。在竞技体育领域, 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项目发展还很不均衡,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和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球类项目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一些项目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以全运会为龙头的国内竞赛体系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体育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制度不完善、市场管理不规范、市场规模不大等诸多问题,市场机制配置体育资源的作用尚未充分有效地发挥。体育发展的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 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待深化, 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有待提高, 体育理论建设、政策研究、队伍素质等方面都面临新形势下体育发展与改革的严峻挑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较突出。国际体育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十二五”时期, 必须迎难而上, 高度重视、努力解决阻碍和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三) “十二五”时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时期。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 中国体育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了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 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国家“十二五”期间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 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广阔空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 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广大人民群
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