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自由”成长—:李国洋、李文博、李丽、褚维洋、panyLogo罗恩菲德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二战前后,科学教育逐渐受到美国学校的重视。由卢梭提出,又经福禄培尔等人阐述过的儿童成长理论,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确定为“教师的职责不是将儿童的思想培养得少年老成,而是推动他的天性发展”。这种思想又得到美国教育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约翰·杜威的大力支持,(现在的奥地利北部)的一个贫困的犹太人家庭,1921年人维也纳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据他自己说他在工艺美术学校曾直接接受过该校任“装饰课程”主任的西泽库的教授,但桑德斯提出,罗恩菲德根本不是西泽库的追随者。罗恩菲德在维也纳和柏林发表作品。1926一1938年,他在霍荷瓦特盲人学校任教,正是在那里,他关于艺术中创造性活动在医疗上应用的思想、两部德文著作和第一部英文出版物—《创造性活动的本质》—的主题思想,开始形成并成熟。随着二战的爆发,德国闪电般地占领奥地利,罗恩菲德及其家人逃到英国,后又移居美国,panyLogo。20世纪40年代,他应邀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执教,并在那里创建了艺术教育系。1947年,他的《创造性与心智的成长》问世,这本战后最有影响的艺术教育方面的教科书,使罗恩菲德作为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而誉满全球。1960年,panyLogo教育思想罗恩菲德的教育思想基础是法国哲学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他强调美术的教育价值,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的健全发展,关注孩子们的创造性成长。把美术视为人的全面成长的手段。~在关注我?换言之,为了丰富人的感性,培养协调性,发展创造性。美术作为教育的手段是必要的,他认为教师为此应努力整顿教育环境,针对学习准备好必要的各种条件,而应避免过多地指导,它会导致自由表现的萎缩。panyLogo核心内容罗恩菲尔德认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整个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创造性是每个儿童都具有的潜在能力,为使这种潜在能力可以实现,老师或家长需要为孩子排除干扰,避免让儿童应用着色画本,也不要从成人角度评价儿童作品,这样,每个儿童都会无拘无束地运用创作,运用本身的感官去体会和体验生活,这便是发挥创造力的最佳方法。他激发勉励本性和创造性,认为情感、社会、感观方面的发展需要与认知、panyLogo1、视觉型和触觉型的分类在阐明儿童美术的特征时,罗恩菲尔德特别提出了知觉的视觉模式和触觉模式这组概念。他认为,知觉有两种反应模式——视觉型和触觉型。许多艺术教育者在中等学校里应用视觉刺激,却未曾认识到:现代的表现艺术也是生活中非视觉性的一种刺激。”因此,写实的表现方式不需要作为唯一的批评标准。老师应把经验世界的态度与视觉型视觉接触的方式一视同仁。艺术刺激应并且包括触觉感应和视觉经验,这样才气做到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panyLogo。总之,罗恩菲德是位终身倡导以触觉为中心,强调本体感觉重要性的现代美术教育家,在涉及触觉的同时,显然彻底改变了视觉为中心的美术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以“触觉型”和“视觉型”为认知和表现的两种基本类型的分类,得出在扩展个人的艺术表现方法中,指导不必规定方向的结论,这对通常美术教育普遍存在的将人们都向写实方向驱赶,或因表现风格不同而相互攻击的现象,panyLogo2、他认为儿童美术发展经历以下阶段1、涂鸦期(2—4岁)是基于肌肉运动的最早的图画,随后成为心理活动的表征2、前图式期(4—7岁)。此阶段,儿童观察事物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并开始对事物进行象征性描绘,3、图式期(7-9岁)。儿童在这一阶段的绘画表现为用几何线条的图式来表现视觉对象,、写实萌芽阶段(9—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开始脱离图式,转向对事物进行写实。图画5、拟写实阶段(11、12-14、15岁)。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从自发的活动过渡到理性的活动。6、青少年艺术阶段(15—17岁)。这一阶段儿童对艺术审美的敏感性和批判性都有所增强,多数学生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少数人能摆脱这一困境,向艺术性绘画发展。
罗恩菲尔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