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社会·教育”译丛
On Dialogue
论对话
[英] 戴维·伯姆著
李·尼科编
论对话
过去几十年来,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
广播、电视与飞机,卫星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连通全球,
使得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几乎可以在瞬时之间彼此相连,
然而与此相对应的,
则是人与人之间感觉日渐隔阂,
彼此间的沟通以空前的速度
变得每况愈下。
《论对话》一书的核心,旨在探讨我们如何交流和沟通这一问题。本书是在原同名畅销书的基础上修改并赠订而成的,是迄今为止记录戴维·伯姆对话理论最为详尽的著作。对话这一形式堪称与人类的文明一样古老。近些年来,围绕着“对话”愈发出现了众多的实践、技巧与定义。虽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声称自己“绝对正确”,但我们还是能够对各种不同的观点予以区分甄别,从而澄清它们各自的意图所在。基于此,本版本的《论对话》全面阐释了戴维·伯姆在这一领域中所做工作的根本意义、目的与独特性。
已故的戴维·伯姆是20世纪最伟人的物理学家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李·尼科是自由作家和编辑,戴维·伯姆对话小组成员之一。
作者简介
戴维·伯姆曾任伦敦大学Birkbeck学院理论物理学荣誉教授。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的,其中包括:Wholeness and the Implicate Order,The Undivided Universe(with Basil Hiley),Causality and Chance in Modern Physics,Science,Order and Creativity(with Peat),Unfolding Meaning, and Thought as a System.
李·尼科是自由作家和编辑,戴维·伯姆对话小组成员之一。
《论对话》一书是戴维·伯姆关于“对话”的一部论著,是迄今为止记录其对话理论最为详尽的著作。戴维·伯姆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他的对话理念,直到于
1992年去世。本书是在同名原书的基础上修改并增订而成的,旨在为对开展对话感兴趣者提供一本实用指南,同时也为人们深入理解和探索伯姆基于对话的世界观,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伯姆看来,对话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谈话和交流范畴。它旨在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探索人类广泛的体验过程:从我们固守的价值与信仰,到人类情感的本质与作用:从我们内心思维过程的模式,到人类记忆的功能;乃至最终深入到人类大脑每时每瞬构造体验的神经生理学方式,等等。但或许最重要的是,对话旨在探索人类内心思维的作用方式——伯姆认为,究其本质人类的思维并非是对客观实在的完全、真实再现,它只是一种有限的媒质,生成于集体之中,并在集体中维持。毫无疑问,这种探索必然会对我们所固守的文化观念、生存意义乃至对自我的认识,提出严格的质疑。
译丛总序
王松涛
“对话·社会·教育”译丛的宗旨,在于介绍、探讨、倡导、推行和实践对话。
关于对话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对话”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报纸上、广播中、电视里,对话都是一个频繁出现的字眼。无论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政治家们,还是周旋于各种场合的社会与商业人士,都喜欢把“对话”这两个字挂在嘴边。联合国总是在呼吁冲突各方进行对话,政府和民众之间也经常互相期待或要求进行对话。学校鼓励师生之间开展对话,家庭希望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也能够对话。甚至还有一些其他的著作,倡导人们与自然对话,与心灵对话,与自我对话。现代科技的发展,更衍生出人机对话、在线对话、虚拟对话等概念。对话一词的运用,几乎遍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为什么人们如此钟情于对话?在对话这一概念的背后,都隐藏着人们怎样的希冀与期待?对话对于人类,到底其有哪些深刻的意义?进一步质疑:我们日常所听到的对话,以及所有那些号称对话的对话,果然就是对话吗?究竟什么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对话?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人与人之问也渴望沟通,这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项基本诉求。人需要说出自己的心中所想,同时也很想知道别人心中都在想些什么;人希望听别人说话,也希望被别人所聆听。脱离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人就免不了孤独与寂寞的袭扰,甚至会觉得丧失活着的意义。但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基木不外乎言语和非言语的途径,通过口头语言或书面文字,乃至肢体语言来进行。虽然存在“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现象,但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人们必须通过互相交谈才能知道彼此的所思所想。交谈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形式和沟通途径。
但是问题在于,我们会交谈吗?
交谈?不就是谈话,几个人坐在一起说话吗?很简单啊!
真的这么简单吗
论对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