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它们是高中物理的基石。本节内容介绍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例题让学生知道一个已知力可根据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分解,最后指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教学对象分析: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作图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待培养。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困惑主要有: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学生对物理量的矢量意识还有待加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分力的概念,明白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并能计算。能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过程与方法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掌握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依据如下:学生在物理情境变化时,不能自觉应用“等效思想”解决问题。虽然已学“力的合成”,但对“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会感到困惑。因此在“等效思想”上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应是教学重点。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一个力学生往往感到抽象,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这是教学难点。教学策略与手段首先以提起木块简要复习力的合成,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力的分解知识,引入从学生熟悉的直观事例—拉橡皮筋出发,使学生在已有的合力、力的合成基础上学习分力和力的分解,通过知识的前后比较,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分力、合力的等效性。让学生领悟用几个分力替代一个力与用合力替代几个已知分力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方便使用的一种手段,实际上并没有改变物体原来的受力情况。为了突破难点,本节课上采用实验、讨论、讲授相结合,通过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例举例题按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索—讨论—得出结论的模式,猜想、实验探索环节由学生完成,实验验证由教师或学生来完成,结论则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让他们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充满激情地主动学习。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如图1所示,用两根绳将木块悬挂在天花板上,两绳对木块的拉力分别是F1、F2;也可以用一根绳子把木块悬挂起来,绳对木块的拉力为F,那么拉力F、F1、F2中哪一个力可以叫做另两个力的合力?判断的根据是什么?引入新课请两名力气大的男生上台进行拔河比赛,相持不下时,请一位女生上讲台将这两个男生拉动。教师指导让女生在绳子中间用力一拉,将这两们“大力士”都拉动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今天来学习本节内容。新课教学1分力及力的分解【观察分析】将橡皮筋固定在竖直木板上,如图2所示,用力F向下拉系在橡皮筋上的细绳,在木板上记下结点位置O和两段橡皮筋OA和OB的方向。在拉力F的作用下,橡皮筋OA、OB都发生了形变—伸长,说明力F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这两个作用效果相当于两个分别沿AO、BO的拉力产生,我们可以用这两个沿橡皮筋方向的拉力F1、F2替代力F的作用效果而保持不变。【实验演示】用两手分别拉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