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好一个周天寒彻, 好一场漫天大雪, 好一番人间苦难! 天地间被风雪改变了容颜, 只见长城内外苍茫一片, 了无生机, 连滔滔黄河也被雪冻冰封, 不再奔流。神州的北国仿佛进入了一种死寂状态。让人联想起了柳宗元写雪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936 年2月, 毛主席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 准备转往绥远对日作战。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筹划渡河时, 突然飘起鹅毛大雪, 他登高远望, 面对苍茫大地, 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其所在地,北距长城约 150 公里,东距黄河约 25 公里。可见,词中描写的不全是实景,而更多地是诗人脑海中的景象。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屹立在中华大地的辽阔北疆,它代表着中华儿女的顽强不屈, 它作为中原的万里防线曾无数次阻挡了外族的入侵。在雄伟的长城内外, 正是一片战火硝烟。日本人威胁华北,炮口直指平津要地;殷汝耕投敌卖国,组织“冀东自治政府”;蒋介石不顾大义,鼓吹“攘外必先安内”。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奔腾咆哮着滚滚向前, 它无私哺育着华夏文明, 它与历史之河一同流淌见证着悠悠五千年荣辱兴衰。在浩荡的黄河之畔, 又是一场生死搏杀。国民党集结了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 几十万军队围攻解放区。而中央红军刚刚到达陕北, 人马只剩八千,立足未稳,粮弹奇缺。站在群山之巅,顶着刺骨寒风,面对漫天飞雪,你会有怎样的心态呢?作为红军统帅,冒着内战炮火, 迎对列强欺凌, 你会做怎样的回答呢?广阔富饶的中华大地会冰封吗?浩瀚深长的中华历史之河会断流吗?从诗句中可以看到, 毛主席面临着怎样艰难的困局, 拥有着怎样惊人的洞察,又进行着怎样深刻的思考!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 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 作者视野开阔, 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陆机《文赋》)。作者对景物的选取, 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 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譬如,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 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 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 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 昂扬奋进, 他所取的“象”, 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沁园春· 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 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 康德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 很注重意象的表达, 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 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 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 更为
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对比赏析.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