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培训资料-拔罐.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拔罐培训拔罐简介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方法造成罐的负压,使之吸附施术部位通过负压、温热等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无痛无创,使用安全,便于推广应用等特点。众所周知,我们中华罐疗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我国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罐疗的记载。到公元218---361年,晋代名医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就用角法治疗。即用罐状的兽角拔出浓血,以治疗疮疡脓肿等各种疾病的论述。东璞元在传统拔罐疗法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和经络理论研发出针对不同体质疾病的拔罐调理技术,能够达到诊病、治病、预防、保健和减肥美容等不同作用。拔罐的作用特点中医认为拔罐具有:温经通络、散寒除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常用于临床的病种100多种。如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瘫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拔罐作用主要体现在:负压作用、温热作用和调节作用。负压作用:通过罐体的负压吸附力,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使局部出现自溶血现象,促使细胞和组织自我修复功能加强,达到良性刺激机体,使之恢复正常。温热作用:火罐的温热刺激能加强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罐体作用于局部穴位和经络,可以调节大脑皮层功能,调节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强淋巴循环,提高淋巴细胞吞噬能力,提高免疫力,促使疾病好转。总的来说东璞元特色罐疗具备以下功能:诊病:循着膀胱经选准十一个脏腑穴位排列罐具,拔上5分钟,根据罐印的颜色和斑点形状,即可准确判断病情。治病:针对所患病症,选准穴位拔罐15分钟左右,也可配合走罐、闪罐,通过罐体边缘牵拉挤压表皮肌肉,使罐内形成负压,肌体局部充血,促进新陈代谢。能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调整脏腑、平衡阴阳、消肿止痛的作用。预防:本着预防为主的方针,注意经常运用上述诊病方法检查分析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即可十分清楚人体的亚健康状态,预示各种病症的发生,从而及早预防和治疗避免病情的发生和发展。如长期困扰患者的糖尿病以及威胁人们生命的各种癌症通过罐诊均可及早发现,得以超前预防或赶在早期及时治疗,这在预防疾病的文明史上也堪称一大创举,使广大民众受益非浅。保健:经常运用“延年益寿罐疗法”,能促使人体的自愈能力,保持气血通畅,起到日常养身保健作用。减肥美容:采用特定位置闪罐、走罐和穴位留罐疗法相互结合,交替使用,调内治外一起应用,开泄腠理,活血化瘀,激活细胞,调节内分泌,促使内脏平衡,经络畅通,气血充盈,从根本上排出湿浊,净化血液,提升皮肤弹性,改善微循环达到美容减肥的目的。拔罐的注意事项一、注意事项: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或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拔罐。不同部位选用适当大小的罐具。一般肌肉丰满、平坦、皮下脂肪较厚处,如腹、背、腰、胸、臀、大腿、肩部,可选大号或中号罐;肌肉较薄、皮下脂肪较少或比较狭小的部位,宜用小号罐。拔罐时室温应保持温暖,避开风口,防止患者受凉。患者宜选择舒适体位,不要随便移动,以免罐具脱落。在使用多罐时,罐具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罐具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间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4、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罐具漏气脱落。5、初次治疗的病人、年老体弱者、儿童及神经紧张、空腹等患者宜选择小罐为宜,拔罐时间宜短,负压力宜小,宜选择卧位,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免发生晕罐现象。过度疲劳、酒后、饥饿等情况下应适当休息、饮食。6、避免同一部位连续几天进行拔罐治疗,需使罐印消退后再下一次拔罐,特殊情况如需要连续拔罐,应注意轮换拔罐的位置,例如选同一条经络线上的不同穴位,或具有相同功效的不同穴位,放置局部重复刺激损伤皮肤。在四肢部位时,为防止凹凸不平而掉罐,可在罐的周围和皮肤接触处涂上拔罐密封油或医用凡士林膏,起到密封作用,罐具即可牢固。避免拔罐出水泡,但正常拔罐时间范围内治疗过程中拔出水泡或血泡不属事故,这正是病情的反应,即将寒气、湿邪、病毒排出体外。对正气不足、免疫力低下者,如发生水泡应注意保护,使其慢慢自然吸收,因为渗出液的自然吸收过程对于增强免疫功能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水泡处理方法:为防止擦破,可不做处理,任其自然吸收;也可涂少许龙胆紫(俗称紫药水),或用酒精消毒后,用消毒纱布包好,任其自然吸收,水泡较大时,也可做刺破、消毒处理。拔罐时出现“晕罐”现象多表现为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四肢发凉、周身冷汗、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脉微细无力等。此时应立即让患者平卧或取头低脚高卧位,饮适量温开水,冬天注意保暖,夏天注意通风,可迅速缓解并恢复正常。重者则点按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或艾灸百会、气海、关元、涌泉等穴。心脏病患者则应即使服

培训资料-拔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alaoban5200
  • 文件大小41 KB
  • 时间2020-05-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