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诲人不倦——记优秀共产党员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胡文亮教授三十五年前,他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地选择了河北师范大学,开始了他为人师的生涯;三十五年中,他用一腔热血浇灌了满园桃李,他用甘泉万道铸就了人类灵魂;三十五年后,他仍在用汗水与激情谱写着辉煌而壮丽的乐章。他,就是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优秀共产党员——胡文亮教授。躬耕教坛兢兢业业“我是一名人民教师,也是一名共产党员。”这是胡文亮教授的心声,也是他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座右铭。从教三十五年来,他时时刻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从来没有迟到过一次,也没有早退过一回。不仅如此,每次上课,他都提前近一个小时到系,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对于教学,胡文亮教授始终要求自己向高标准看齐。从课下的备课到课上的授课,再到课外的实习,任何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很多人认为,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胡文亮教授没有必要再那么认真备课和充实教案了。可胡文亮教授却坚持认为知识在更新,教案也要随之更新。比如,现在出现了地图编号、由传统制图向计算机制图转变等新的科学知识。如果墨守陈规、照搬照抄,不更新教案就会落后。于是,胡文亮教授每次备课时,都要精心准备,查阅大量的资料,力求让自己站在科学知识的最前沿,当好学生的领路人。在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胡文亮教授越发感到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不利于学生身心的成长。于是,在于学生们一次次面对面地座谈调研之后,他开始大胆尝试教学改革。“地球是圆的,地图是平面的。”这是地图学的一句行话,它正好说出了地图学这们课程抽象、难懂的特点。针对这门专业课程,胡文亮教授匠心独运,把知识用图像生动地表现出来。他先后制作了两百多张实习用地图底图和相当数量的挂图,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接受程度和速度直线上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特点。胡文亮教授竭尽所能为学生创造各种野外实习和教学实践的机会。虽然实习的地点经常是条件恶劣的山区,但是他坚持身必躬亲,与学生同吃同住,不分彼此。1999年前,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实习地点是牛山,一个武警部队驻扎的山区。条件非常艰苦。最让人头疼的是那里缺水。胡文亮教授就和同学们一起储水。每天早晨,他都和同学们一起去部队用水桶打水。然后把水抬回来,倒进事先准备好的大水缸中。为了节约每一滴水,他总是将水循环利用。最后一次,当他带领学生到达牛山时,由于实习地点接近军营门口,所以没有他们住宿的地方,于是,胡文亮教授又不顾旅途疲劳,迅速和当地的居民联系,为学生找到了住宿的地方。为了节省宝贵的时间,胡文亮教授又和当地居民协商,让他们给学生做饭、送饭。七、八十个学生,到底做多少饭?当地居民心里也不清楚。有好多次,他们都把饭做少了。每次遇到这种情况,胡文亮教授总是让学生们先吃,自己每次都是等大家都吃饱后才将就着对付一下。当时实习的时候,正值深秋,山区的气温很低。40多岁的胡文亮教授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每天仍带队步行几十里,帮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无论是定方位、测地形,还是画图表、查数据,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把关,对学生丝毫也不放松。一次,一个学生说:“胡老师,差不多就行,干吗那么认真?”胡文亮教授听后,把那个学生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然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科学知识讲得是严谨,如果以一种应付的心态去对待它,那么它也会欺骗你,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自
教书育人 诲人不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