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标定走向(政策解读) 采访人:本报记者王政解读人: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人民日报》( 2012 年 07月 12日 02版) 酝酿两年之久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12 — 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 日前正式发布。规划明确, 我国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 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 2015 年产销量力争达到 50 万辆。规划编制为何经历了两年时间?确定的技术路线与此前相比有没有调整?我究竟如何?产销 50 万辆、关键技术整体上达到的目标能否实现?有何措施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说遭遇彻底反思“新能源汽车对传统汽车的替代可能是本世纪全球汽车行业发展的最后一个‘弯道’, 也是中国整车及零部件企业仅有的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在网上检索“新能源汽车”, 类似的言论在 2010 年前后十分流行。然而,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业界对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说进行了彻底反思。“在两三年前,有观点认为,我国在传统内燃机汽车技术方面,赶不上发达国家了,可以利用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但事实证明,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绕不开汽车工业在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的长期积累。”苏波坦言, 当前新能源汽车, 特别是乘用车产品, 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 一是新能源汽车整车开发以改装为主,只是在现有车型上更换动力系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汽车; 二是动力电池、电机、电子控制等关键零部件性能尚有较大差距, 系统集成能力不强; 三是尚未打通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链, 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制造装备和试验测试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苏波说, 我们要努力补上汽车共性技术、基础技术这一课, 才能推动产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成为当前产业化重点在规划编制之初, 依据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表态和已出台的政策, 业界一直揣测纯电动车将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唯一的技术路线。如今, 这一技术路线虽然没有质的改变, 却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列入了当前的重点推进方向。苏波介绍说, 规划对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的表述更为全面和准确。除明确要以纯电驱动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外, 还提出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 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 提升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与此同时, 规划还细化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规划提出,到 2015 年, 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 50 万辆;到 2020 年, 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 200 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 500 万辆。对于汽车油耗目标, 规划提出到 2015 年, 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 升/ 百公里, 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 升/ 百公里以下。到 2020 年, 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 升/ 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 升/ 百公里以下。 50 万辆产销目标“跳一跳”可以达到据统计, 截至 2011 年底, 我国在 25 个城市公共
新能源汽车标定走向(政策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