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姜显勇)最近一段时间,我很荣幸有机会到郑州听全省各市小学语文展示课。在课堂上老师都着重强调孩子们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感情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体会文章中心思想、提高个人素养和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方法,而且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可以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语言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形成一定的语感。然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我们农村学生目前存在的弱点,也是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难题。怎样才能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好习惯呢?我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找准适合感情朗读的文章或者段落依据各类文本的特点,首先要判断课文是否适合进行朗读指导,如果忽略这点的话,就会超出孩子们的能力,即使教师付出事半功倍的精力,阅读教学也只能走向机械和造作。适合进行朗读指导的文章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承载着作者某种感情的文本,能够使读者透过字里行间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情感——喜爱、悲伤、自豪、怜悯、欣慰、愤恨等;第二类是文中有对人物心理活动和语言的描写,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指导学生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体验表达出来;第三类是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与与共鸣的文本,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这段文字描写折射出邱少云的处境以及他在烈火中煎熬的壮烈,反复品读可以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二、保证正确、流利朗读的有效化是感情朗读的前提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和前提,这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假如一篇文章,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又何谈有感情地朗读呢?而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想了很多方法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是往往事与愿违。我曾在学期末做过一个小学生朗读能力测试方面的抽查,结果是一篇长度适中的课文,能够把它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的孩子只占到20%,可以说寥寥无几。所以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上,我们教师是需要下大功夫的。例如,我们可以先指导学生读准每课生字的字音,方法是:划出生字词——读词语——读带有拼音的生字——读生字——读课文;其次,指导学生读有难度的长句子:教师范读——学生试着读——指名读、读后评价——教师领读——学生自读。学生正是在这种平实的过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三、默读感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凝神屏气,静心朗读”式的默读是最重要的理解、感悟课文的方式。因为,在学生的默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不断纠正学生指读或小声读的习惯。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运用各种符号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