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记者的采访技巧及写作.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记者的采访技巧及写作李巧玲(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广播电台) 采访是记者获得新闻的重要途径。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 记者才会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新闻消息,才有可能写出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一、在模仿和体验中进步中国新闻界真正职业化的新闻采访操作起步非常晚, 更多是在模仿和体验中进步。我们不仅知道新闻的五个 W 是舶来品,还知道在业内被大家所熟悉和推崇的——南方周末和 21 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的新闻运作手法,基本上都是舶来品,都是西化的东西。当然, 这没什么不好, 对进步的东西能借鉴、能为我所用就是进步。但我们必须承认, 就整个行业中来考量, 至今中国新闻界中还没有形成自己原创的、独有的、成型的新闻采访操作理念和技术规范。这一点,我想中国任何成熟的媒体机构和从业人员都不会否认。当然, 我也承认, 在一些单个的采访和写作中, 中者个人理解和发挥的地方也非常多。也有些资深的职业新闻人,对单个的新闻品种和操作手法,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建树,大家都在创新, 譬如南周的南香红对她那种特稿的理解和操作手法的改进, 还譬如南周李海鹏对新闻写作表达方式的创新等。我还注意到这些年业内一直有个现象, 就是以一南一北为首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和南方报业集团, 这两个机构经常会出一些书籍, 主要是对某个栏目(《焦点的回声》、《焦点访谈红皮书》等) 的推介和自我回顾, 或者对某类时期的新闻作品做一个总结,譬如南方周末近期出版的《南方周末人物写作手册》,还有 2003 年底原《南方周末》记者谢春雷在《东方早报》期间搜集整理编辑的一本书, 书名叫《揭开真相——〈南方周末〉知名记者报道手册》。这些书都很有市场,卖的不错。但我个人认为, 并不是因为其新闻操作的技术环节多么到位,或者说创新了中国独有的新闻采访作业方式。我这样理解,更多是因为它们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和记者在采访中逼近真相的力量, 因此引人关注。还有一个深受从业人员和高校学生欢迎的原因是——从这些书中能看到记者鲜活的新闻操作个案, 这种采访体验, 有别于学院派的干涩教学方式, 对刚接触新闻的人来说大有裨益。因此,有 21 世纪报系教父之称的沈颢, 才会在祝贺南方周末创刊 20 周年时这样写道:“我尊重为这张报纸工作的所有同事, 并不是因为他们创新了新闻作业方式, 而是他们尝试去解答一些疑惑。”是的,就是南方周末的这种责任感打动了我们。因此, 我的观点是: 当前中国媒体和从业者对“新闻采访和写作”, 更多是处于一个体验阶段。在模仿中体验,又在体验中提高、完善和创新。我从业已经几年了, 尽管为人愚钝, 悟性和资质一般, 但几年的新闻战士经验应该不会都是浪费, 或多或少会有自己的一些职业体验。因此, 本人只想和大家做一个简单而基础的交流, 纯粹谈记者在采访和写作中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基本上都是我个人的一些支离破碎的采访体验,不涉及任何高深新闻理论。二、要有“重视采访”的基本职业态度首先, 记者对自身“采访能力”的重要性, 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其实, 有关记者采访能力的重要性讨论, 是一个相当俗不可耐的话题。我深信, 大家都深知采访能力对自己的职业和对报社的重要性。但是, 我仍然愿意不厌其烦地作一个“开宗明义”的强调。对中国新闻圈, 我长期以来有一个观察, 这个观察的对象主要是中者, 以及他们的

浅谈记者的采访技巧及写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3-1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