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 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 1 个吹孔、 1 个膜孔、 6 个音孔(低音大笛,如大 G 、大 A有7 个按音孔。)、2 个基音孔和 2 个助音孔。笛身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笛塞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吹孔: 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竹簧产生振动。膜孔: 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没膜孔,也能吹奏,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种独特的音色。笛膜: 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按指孔: 共有六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上出音孔: 可用来调音,起着划定笛子最低音范围的作用。下出音孔: 在上出音孔下端的两个孔,可用来调高音,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 也可系飘穗之用。海底又称笛头: 是由笛塞内沿至吹孔中心的一段笛身内膛,它阻止气流向上流动,使口风向下流动,集中发音。扎线: 缠于笛身外面,起保护笛身以免破裂的作用。镶头:通常在笛身左端(或两端)镶以牛骨、牛角、玉石或象牙,称为镶头。中国竹笛的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多彩,如以形制为名,饰龙: “龙头笛”; 乐师在皇帝面前将双手交叉作拱手之意来演奏谓:叉手笛;以尺寸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的洞箫谓:“尺八”。唐代传入到日本仍谓尺八,中国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箫即为“尺八”;以典故为名如:汉代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后人赞好笛子谓:“柯亭笛”。《史记》记载伍子胥曾吹箫乞食于吴市中,后人谓“子胥箫”;以材料为名,如: “铜笛”、“铁笛”、“玉笛”、“鹰笛”、“猿臂笛”等顾思义,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为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广西侗族的“侗笛”;以剧种为名的如:昆曲的“曲”、梆子戏的“梆笛”、雅乐中的“雅笛”、能乐的“能笛”等等。由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在此不能一一举。江南风景
竹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