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论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析"~门"现象
截止2010年9月1日,百度搜索引擎上出现有关"~门"的网页有39,800,000篇,谷歌为1,580,000条,其中多数"~门"的词语出现在网络新闻标题上。是何种原因让"~门"词持续高频率地出现呢?这种用词现象的背后说明什么?
我们知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地区的语言使用碰撞会产生和流行出新的词汇;而新词汇的使用反过来又会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和渗透。因此,研究特定时期的词汇可以考察出当下人们的社会价值观,社会心态和生活方式。
一、"~门"起源
1972年6月,美国华盛顿民族党总部发生一起貌似普通的行窃案件,实为当时共和党主席理查德·尼克松为确保自己连任总统而在竞争对手民主党的总部安插窃听装置的事件。此事因发生在华盛顿水门大厦而被定名"水门事件或水门丑闻"Watergate scandal。尼克松因此成为美国历史首位被迫辞职的总统,该事件也成为美国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而"水门"中的~gate从此在新闻界有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政界要人丑闻的代理词,也由此揭开其作为词义、词缀与新闻媒介一道演绎的序幕。
二、国外"~门"的兴用及泛用
"~门"最初由直译Watergate中的~gate而来,表事件发生的地点。后来,每当美国国家政要遇到执政危机或丑闻时,新闻媒介就会冠之~gate使用,如Zippergate(拉链门)、Spygate(特工门)、Informationgate(情报门)、Enrongate(安龙门)。由于相互仿造,~gate逐渐演变成词后缀,指爆炸性的政治丑闻。如:Altergate(篡改门)、Breifingate(竞选门)、Careygate(凯利门)、Cartergate(科尔门)。如今,《麦克米论高阶英语词典》把~gate 收录为英语构词后缀,使其与其他名词连用构成一个新名词,用在新闻中专指对美国总统或政府有影响的政治丑闻(黄兰兰,2009:131),译"~门"、"丑闻"事件。语言的传承和创新功能在~gate的使用和演变上得到了体现,Watergate由最初的政治丑闻事件变成用隐蔽或违法的手段交易(汪榕培,1997:37)。~gate由最初表地点的专有名词变成政界丑闻事件的代名词,成为"丑事、丑闻"的固定搭配形式,其词根由实词虚化为词缀成为专门后缀符号,意义发生了拓展和泛化。如Irangate(伊朗门)、Zippergate(拉链门)、White Watergate(白水门)、Secretarygate(秘书)、Pulitzergate(普利策门)、Pornogate(色情门)、Sewergate(污物门)、Diamondgate(钻石门)等等。
由于竞相模仿追逐时尚,~gate表丑闻事件的用法被媒体延伸到其他西方国家的高层,如英国的"鱿鱼门"、"卡米拉门"、"骗补门"、"伊拉克门";法国的"特赦门"、"安哥拉门"、"爱丽舍门"、"旅行门";意大利的"莫吉门"等。在使用过程中,~gate的语义所指又进一步泛化,如指作风问题的性丑闻"拉链门",经济类的"芯片门"、"垃圾门",体育类的"莫吉门"。"其语义从专指政界要人丑闻或不轨行为扩大到社会其他各个领域发生的导致极大负面影响的不道德行为和不良事件,完成了其语义上的系统化"(
社会语言学论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析~门现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