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对照上述目标,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市民福祉,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回顾“十二五”发展,认清面临的新形势(一)“十二五”发展情况“十二五”时期,上海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世博会后续效应,加快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城市面貌和形象显著改善,城乡建设和城市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功能性、网络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为“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5860亿元,开工建设123项重大工程,基本建成91项。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三、国际旅客吞吐量占全国机场三分之一以上。京沪高速铁路上海段建成通车。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到15条,总长达到617公里(含磁悬浮),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跃居世界第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26公里。青草沙和东风西沙水源地建成使用,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原水供应格局进一步完善。全面落实“一主多点”规划布局,老港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成再生能源一期、综合填埋一期等。郊区重点新城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城市管理向精细化、综合化、社会化迈出新步伐。上海世博会后市容环境治理成果得到巩固,一批城市管理制度规定得到固化。全市所有街镇设立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近半居村委探索建立工作站,全市“一网”和市、区县、街镇三级管理格局初步形成。推动网格化管理向城市住宅小区和农村地区拓展,推进网格化管理与大联动、大联勤、“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融合互动。加强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健全物业服务市场机制,着力解决住宅小区难题顽症。群租、黑车、乱设摊、违法建筑等突出顽症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开展建筑市场集中整治,系统开展城乡建设交通领域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梳理和研究,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较“十一五”下降41%,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强化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地下空间、老旧公房、危险品运输、燃气管道以及大型交通枢纽等重点危险源安全运行管理,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制定了一批安全法规规章和规性文件。市、区县两级城市维护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基本建立,投入资金稳步增加,城市维护水平逐步提高。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不断提升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市城乡建设管理委和市交通委完成分设,强化了城市综合管理和综合交通管理职能;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与市城乡建设管理委合并为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综合管理职能;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机制,单独设立市城管执法局,做实市和区县城管执法机构,健全公安对城管执法保障机制,推进城管执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基层一线执法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深化建设工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幅度近70%。深化行业市场化改革,道路设施、绿化市容、排水与河道等养护作业市场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修订《上海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进一步释放建筑市场活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适度的建筑市场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重大工程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市重大工程协调推进机制,提升市重大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新建绿色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装配式建筑发展路径,绿色建筑发展规模和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建立“上海市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在全方米的节能改造重点示任务。全市累计建设装配式建筑超过1000万平方米,预制构件产能达到500万平方米,建筑工业化产业链初具雏形。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三年上海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应用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完善政府监管模式。在上海中心、迪士尼等大型项目中积极推进BIM技术应用,提高了建设管理效率。 、旧区改造、交通出行、生态环保等领域工作力度,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征收安置住房“四位一体”、购租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完成中心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