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科学家苏颂传苏颂(1020—1101),字了容,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晚年入阁拜相。是宋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担任地方官庆历二年(1042)苏颂中进士,为宿州观察推官。次年任江宁知县。三年任满,正赶上父亲苏绅病逝。他葬父京口,从此移居润州丹阳。皇祐击•.年(1053)改任馆阁校勘。嘉祐六年(1061)出知颍州。嘉祐八年召为开封府界提点诸县镇公事。治平二年(1065)迁三司度支判官。熙宁四年(1071)任婺州知州。熙宁六年,转亳州知州,八年,知应天府,九年知杭州,熙宁十年又调朝廷修史。元丰元年(1078)知开封府。二年,改知濠州,三年,知沧州,四年,召回吏部任职。元祐八年(1093)知扬州,再次出任地方官。在任地方官时,苏颂尽其所能,为民造福。如开封府界提点诸县镇公事时,他“建请浚自盟、白沟、圭、刀四河,以疏畿内积水”①,兴修水利,保田防灾。元丰四年(1081)知沧州时,黄河泛滥。他乂上奏指出只修堤防不注意疏通海口的危险性,并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提出较好的解决办法:“臣窃见沧州东北有三堂泊,纵广百余里,下连海道,地名黑龙港。..其西与御河破藏口及范桥镇相去不过三五十里,可以分引河流,东注泊内。既满溢则由黑龙港以入海,其势甚易。"在杭州任内,他把风凰山的泉水引入市区,做自来水用,造福于百姓。在淮南转运使任内,他见到因饥荒造成哀鸿遍野,灾民嗷嗷待哺的惨景,于是立即上书,为百姓请求救济:“臣窃闻近廿甚有近北灾伤人民流移往邻路州逐熟,..今并淮诸郡,虽稍登稔,若食口既多,必致物价腾踊。万一将来秋成失望,漂泊之民,未有归业之期。坐食贵谷,便见所失。彼时须烦县官赈救,为惠差迟,则其敝益甚矣。臣以为存恤之法,莫若先平物价,若物货之平,则莫若为果给,使之常食贱价之物,则不觉转移流徙之为患也。”②他不仅想到荒年中对灾民的赈济,而且想到赈救后物价如何保持平稳,流民如何归业安居等等。他想的是很周到和长远的。当时各地争修寺院,皇帝也滥赐匾额,极大地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苏颂乂挺身而出为百姓请命:“臣欲乞朝廷明立条约,今后不许特创寺院宫观。”对违法而建的寺院“并令州县检括指挥一切毁拆,许诸色人收买请射,永为己业气③苏颂关心民痪,体恤百姓,深为皇帝所知。熙宁九年(1076)正月,苏杭地区再次闹灾。在选任地方长官时,神宗称“苏颂仁厚,必能拊安吴人。”曾肇:《赠司空苏公墓志铭》。《苏魏公文集•奏乞果官米济民》。在朝中任职苏颂于皇祐五年任馆阁校勘,开始了他校正和整理古籍的生涯。不久迁大理寺丞,至和元年(1054)同知太常礼院,嘉祐二年(1057)改任集贤校理、校正医书官,四年,兼任殿试复考官,打年,迁太常博士,仍兼校正医书官等职。六年,出知颍州。这是他第一次在朝廷任职,主要是编校古籍,历时九载。熙宁元年(1068)任知制诰,二年,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同知审官院。三年,权同知贡举,因拒绝草诏李定为监察御史里行而被神宗撤职,这是他第二次在朝廷任职,主要是做义秘工作。熙宁十年,由杭州召I口I,修撰仁宗、英宗实录,兼提举中太一宫和集禧观,仅一年又改任地方官。元丰四年(1081)又被召【门I吏部,详定官制。五年,进尚书左丞,七年,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宰相),掌握了全国行政大权。苏颂在朝廷任职期间,第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是校正编撰古籍,由此他
宋朝科学家苏颂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