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教育”剖析与实践据2015年某媒体发布统计数据显示:90后,三成以上需“啃老”、近四成是“月光族”,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啃老、月光族、卡奴、有钱就任性”等,竟成了现今社会网络热词。出现这种不容乐观社会现象,原因是多方面,但笔者认为,这与“财商教育”缺失是有一定关联,为此,在这里浅述小学“财商教育”这个既陌生又比较敏感话题。一、何谓“财商教育”“财商”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中,是指一个人驾驭金钱,与财富打交道能力。它与智商、情商,已并列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三大素质。一谈到财商教育,许多人往往把它等同为金钱教育或理财教育。其实,在小学阶段,财商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与综合生活能力教育。因为,财商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钱是什么?怎么管理?从而树立正确金钱观、劳动观与财富观,养成勤劳、独立、自控、责任等美德。二、为什么开展“财商教育”(一)基于当下现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富裕病”在蔓延,很多孩子对钱没概念,把父母当成“取款机”,且浪费严重;认为父母给予自己是应该,自己坐享其成也是理所当然。前不久,北京一些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有个13岁男孩小虎,就是不愿去上学,父母无奈,只好把他带到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治疗,小虎最终道出了理由是“我家有14套房子,自家用2套,另外12套出租,每年租金够我花几辈子了,还用得着去上学吗?”父母辛苦创造财富,竟成了孩子成长路上障碍,变成了一种伤害。(二)着眼儿童未来社会商业化、经济全球化、互联网颠覆世界背景下,不管你接不接受,乐不乐意,经济独立、财务自由成了公民生存必然追求。为了孩子将来能顺利地步入社会,从小懂得契约精神、学会独立与担当是非常重要。如果认为小时候不进行财商教育,长大后能无师自通,那可能会失望。因为儿时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一旦形成,长大后就很难改变,所以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童蒙养正”之说。与其将来磕磕碰碰,付出惨痛代价,还不如趁早补上这一课。三、学校如何开展“财商教育”职场体验:根据科学实验证明,6~15岁是对孩子进行职业启蒙黄金时段,而家长又是孩子职业启蒙师,所以,某些家长为了让孩子知道“职业”长什么样,为将来就业铺垫,把“从小接触职业启蒙”,作为孩子成长礼物;还有“带孩子上班日”,让孩子真实体验父母工作等。校先在有限空间里开辟出“开心农场、爱心银行、货币展示厅”等体验场所,让孩子们拥有当“菜农、银行职员、解说员、小导游”经历。如学校有一家高仿真银行,从“大堂经理、柜员、信贷员到行长”都是清一色孩子,他们是经过海选,过五关斩六将、竞聘上岗,在这过程中,孩子们深刻体验到了:职场竞争激烈,挣钱辛苦,拥有一份工作不容易,从而学会感恩。学校还牵手各领域家长朋友,家校携手,形成合力,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带领孩子参与各类职场体验,共同为孩子职业未来规划打基础。活动体验:为了让孩子从小知道“除了空气与阳光是大自然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劳动去获得”。学校定期开展“义卖、拍卖、跳蚤市场、摆地摊”等活动,让孩子在真实买卖、交易过程中学习计算成本与利润等,从中体验到世上没有免费午餐,做生意靠诚信经营,经营不当会亏本。事后,有孩子说:“原来生活中赚钱这么辛苦,还有风险,但蛮有意思、需要合作、也很好玩。”公益体
“财商教育”探索与实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