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改革剖析《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专业重要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讲述西方经济学说产生、发展与不断演变历史过程。该课程可加强学生经济学理论功底,提高思辨与研究能力。但由于主客观原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笔者对长期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供同行参考共用。一、教学中面临困难 ,理论性强,课时紧张。由于“经济学说史”是属于经济学与历史学交叉课程,内容从古希腊一直到现代经济学诞生,涉及到经济学家与经济学派众多,所以教学内容庞大,不但有经济学各方面内容,而且还要有时代背景,与政治、社会、文化、哲学、自然科学等各方面都有关联,历史跨度长、信息量大、理论性强。在规定54个课时中比较完整讲解内容,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整体框架精心筛选,以一个清晰脉络较完整展现西方经济学说发展过程。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与工作量,教师要在备课时搜集整理非常多历史背景资料。 ,学习主动性不强会影响课堂教学。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教学方法问题,使得学生形成一种既定印象,认为历史类课程必与枯燥、死记硬背、无用等名词挂钩。据网络调查,喜欢历史课程学生不到8%,学生在未学之前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这种课程对现实与考研都无用,不如学习宏观与微观经济学。同时所学内容复杂且烦琐,加之大部分财经院校是文理兼收,学生缺乏历史基础知识,而枯燥讲课方式使该课程缺乏吸引力。如何打消负面情绪,改变学生已有看法,这就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大挑战。 ,要求教学方法多样。每个时期经济学说都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产生,而不同时期经济学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所以在内容上就会有相同与不同之处,特别是对一些基本经济概念内涵与经济规律是在不断剖析与纠错中逐渐完善,所以在教学中同样一个概念会有不同定义与解释,学生会感觉枯燥且容易混淆,加之课程安排一般都是在下午,连上三节学生容易疲乏,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老师要想办法克服这些困难,提高课堂效率。二、教学内容斟酌与评价角度选择 。由于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如何筛选就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该课程主要讲经济学说演变,所以不同时期零星与不系统经济思想只好略去。但在同一时期都有主流与支流经济学说之分,理论与结论都有所不同。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主流经济学说为主线思路,略去了同时代支流学说以保证主线清晰。把经济学说发展分成四个大阶段,由重商主义开始一直讲解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诞生,就此西方现代经济学整体框架已构建清晰,之后学说发展与学派之争放到专业课“西方经济学流派”中讲解,这样学生也会感觉到课程连贯性。 。若干年前,由于意识形态原因与一些既定观念束缚,西方经济学界一直不承认马克思是经济学家,认为他是政治家、哲学家或革命家等,所以他们出版经济思想史或学说史教材中没有叙述马克思理论。近些年来特别是随着全世界几次大经济危机出现,西方一些经济学家提出要重新审视马克思理论,经济学界也逐渐开始撇开政治因素客观来看待马克思,近几年翻译出版国外教材就可以看出端倪。所以在讲西方经济学说史中,如若没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显然是一个不完整与客观体系。因此在教学安排中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放在西方经济学说演变历史长河中考察,更宽泛去理解“西方经济学说”内涵,才能让学生更好体会经济学说发展中
《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