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泰来县江桥中学王慧兰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础常识和兴的艺术手法 2 、感受诗歌的优美的意境,把握人物形象 3 、体会诗歌健康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高雅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 、明确景物描写及作用感受优美的意境 2 、把握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感受优美意境;把握人物形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录音机多媒体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在水一方》歌曲导入二、讲授新课: 1 、诵读全诗——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生自读师范读校音问题:阅读时感受到诗的节奏顿挫明快,韵律和谐悠扬。找出诗中的韵脚有哪些? 明确:第一节的韵脚有苍、霜、方、央;第二节的韵脚有萋、晞、跻、坁;第三节韵脚有采、已、涘、沚。生分组赛读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师评价 2 、译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建筑美问题:诗歌每句几个字?每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你读出了诗歌中有哪些人和景? 生分组诵读,讨论明确: 每句四字是《诗经》的句式特点。二、三节是第一节的反复, 韵脚处不同。写出了一个追寻者,一个伊人;蒹葭、晓雾、白露、秋霜、秋水、河畔、道路等景物。重章叠句, 一意化为三叠, 一唱再为三叹, 多重意境交相叠合, 相互融会的开放型的架构, 显示出繁富绚丽的色彩。 3 、理解内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问题:(1) 、诗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什么时间的怎样的故事? (2)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3) 、诗中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4) 、诗中还有哪些人物、情节? (5) 、先言蒹葭,再言伊人,这是《诗经》中的一种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 )深秋,水草丰美;清晨,霜露洁白;水边晨雾迷蒙,一个痴迷的追求者在克服重重阻隔、历尽千辛万苦追寻心中那醉人的伊人。他们隔水远望, 他望穿秋水, 他苦苦追寻; 伊人, 且行且望, 伊人, 若即若离、追寻之路艰险漫长, 追寻之人不舍不弃……人执着不渝,情千愁百怅。(2 )蒹葭(苍苍) 、晓雾(朦胧迷离) 、白露、秋霜(清凉)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道路(曲折、艰险、漫长)等景物(3 )环境氛围:清冷、孤寂、凄美、迷离(4 )诗中描绘了一个追寻者追寻伊人而不得的缠绵惆怅。抒发了追求者的憧憬、焦急、失望之情。(5) 兴或比兴是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就是起兴, 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 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4 、情景交融——欣赏诗歌的朦胧美(1) 意境的朦胧美: 深秋的清晨, 霜浓雾重, 在清苍的天际下, 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 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 茫茫秋水之上, 晓雾朦胧, 烟水迷离。两位佳人间隔着永恒的距离, 追寻者还在不懈的追寻。他们被定格在历史的回音壁上, 千古传唱这个唯美的爱情故事。(2 )伊人的朦胧美问题: 伊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她美吗?美在哪里?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远距离的勾勒, 因距离产生模糊朦胧的美感, 伊人的身份、容貌、位置是朦胧的然而却是美丽的, 她的美一切尽在不言中, 美在无尽的想象中, 她的美在读者的心中, 千种万种, 随你想象。在主人公的视线中侧面描写的烘托,使她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距离的美是朦胧的美。主人公不懈的追求, 让我们同
《蒹葭》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