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媒介下《小红帽》的生成和原因摘要:《小红帽》作为我们所熟知的童话故事之一,主要是出自于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2011 年在著名导演凯瑟琳·哈德威克的执导下同名电影《小红帽》也与观众见面,电影版《小红帽》意义得到了重新编码。本文试图分析与传统文本相比,电影《小红帽》情节演变的过程和原因。关键词:《小红帽》时代性受众大众媒介视觉时代一、格林版《小红帽》“从前有个甜美的女孩。外婆最爱她,大家也都会第一眼爱上她。外婆很乐意满足这个小女孩的任何需求。有一次外婆给了她一顶红色丝绒帽子,看起来非常漂亮,以致于小女孩除了这顶帽子之外,再也不戴任何其他帽子。从那时起, 大家就叫她‘小红帽’…….”①( P23 ) 《小红帽》作为我们从小就看的一则经典童话,一直以来都在宣扬一种经验教训:即孩子要听父母的话,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否则会有危险。而这种意义的生成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一)维多利亚式家庭的产生直接塑造了格林版《小红帽》 19 世纪的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家庭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家庭模式转化为维多利亚式家庭。维多利亚式家庭(也叫核心家庭)其模式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家庭已被看做是与工作劳动场所分离的私人领域。家庭与外界世界的分离使人们将家庭看做是“和平的处所”。第二,推崇贤妻良母式的家庭妇女形象。即妇女一般在家里以干家务教育孩子为职责。第三,具有温和的家庭亲子关系。由于父亲经常在外工作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和孩子接触,因此一旦有机遇父亲会尽全力和孩子们营造其乐融融的氛围。”②(P24-25) 这一时期女性地位很低下。妇女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方面都要听从丈夫,必须顺从丈夫的意志。在教育孩子方面父亲的威严远远大于母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从格林版的《小红帽》中看到作为父亲形象的猎人具有的特殊的意义:猎人出面拯救了这个孩子和外婆,并将坏人——大灰狼置于死地。猎人以自己的行动出面解救了小红帽,隐含这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与只是用言语警告小红帽的母亲形成了明显的对比,透出了母亲、外婆、孩子即小红帽(竟然全是女性人物)的无能和需要被保护,以及唯一一个以男性身份出现的猎人的勇敢和救世主形象。孩子在这样的故事中得到的讯息是必须听父母的话,必须做一个乖孩子。很显然,传统故事中的父母是站在一条战线上通过具体事件让孩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孩子对于父母也只有唯命是从。(虽然小红帽在去外婆的路上没有听从母亲的忠告与陌生人说话并导致了其灾难的发生,但实质上是从反面的角度强化了那些与小红帽有叛逆心理的孩子必须听父母的话!) (二) 作为特殊群体儿童的出现使得儿童文学得以产生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改变了对于成熟的定义。历史学者亚力士指出,儿童期与青春期是人类社会近期才出现的,因为几世界前的人类社会儿童往往夭折,因此除非他们有很旺盛的生命力证明自己的存在,人类不会轻易的关注他们。而事实上当证明自己具有生存能力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们已步入成年人的行列。如法国诗人佩罗生活的 17 世纪女孩 12 岁左右结婚或有婚约是很正常的事,男孩 13岁成家或继承王位也不足为奇。1456 年一名印刷大师使用手摇印刷机印刷了 200 本《圣经》,标志着现代机械印刷的开始。在印刷术的影响下的两三百年之后即十六十七世纪以后童年的概念普遍被承认是存在的。社会由此得以重新划分。
民间文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