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大学生健康的恋爱心理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 1 、爱情的心理学理论 2 、恋爱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 3 、大学生常见的恋爱心理问题 4 、大学生恋爱能力的培养第一节爱情的心理学理论一、爱情的含义所谓爱情, 就是一对男女之间, 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理想, 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是两颗心灵相互向往、吸引、达到精神升华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二、爱情的实质(一)爱情的三因素理论美国耶鲁大学的斯腾柏格教授提出了爱情成分理论,认为人类的爱情基本上由三种成分所组成: (1 )动机成分:动机有内发的性驱力,也包括异性之间身体容貌等特征彼此吸引;以动机为主的两性关系是亲密的。(2 )情绪成分:由刺激引起的身心激动状态,如喜、怒、哀、惧等;以情绪为主的两性关系是热情的。(3 )认知成分:对情绪和动机是一种控制因素,是爱情中的理智层面。以认知为主的两性关系是承诺的。爱情三因论认为, 两性间的爱情形式, 因人而异, 很可能所有情侣间的亲密关系和热烈程度各不相同, 但在基本上都是这三元素彼此不等量的配合而演化出来。斯腾柏格进一步将动机、情绪、认知三者各自单独在两性间发生的爱情关系, 分别称之为热情、亲密与承诺。意思是以情绪为主的两性关系是热情的, 以动机为主的两性关系是亲密的,以认知为主的两性关系是承诺的、守约的。(二)爱情的几个关系 1 、爱情与友谊先来看看一个人际关系发展图: 在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中, 按交往双方人际间彼此吸引的过程, 可以分为 A、B、C、D、E 五个阶段, 从互不相识, 到建立友谊, 到最后发展到第五阶段的亲密关系。在人际交往中, 每个人和其他人的关系会停留在不同的阶段。异性间的交往也同样如此。在第四阶段就是一般的异性间的友谊, 但是如果到了第五阶段, 彼此间的自我暴露越来越多, 分享的情感东西越来越深, 如果是同性, 就成为了知己也就是知心朋友, 如果是异性, 在感情上又增加性的需求、奉献与满足的心理,就成为了爱情。上面的人际关系发展图使我们看到, 友谊是爱情的基础, 爱情常常从友谊而来。而友谊和爱情之间又没有截然的界限,所以有时很难辨别异性间是不是友谊和爱情。一般来讲, 爱情的产生也有一个发展的阶段, 先是好感, 然后是喜欢, 最后到达爱情。好感和喜欢多停留在友谊的阶段,而爱情就是到了亲密关系的层次。 2 、爱情与性爱情与性的关系是大学生们难以回避而又敏感的一个问题。性是爱情的生理基础, 同时性的满足又是爱情的一种渴望。爱情以性生理发育为基础, 爱情渴望有身体的亲密接触, 但是有爱不一定有性, 有性不一定代表就是爱。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爱情, 比如不分场合的拥抱、接吻甚至更亲密的行为, 并不说明一定有爱和彼此爱的多深。大学校园里一些大学生接吻,但没有美感,想来是那些行为是缺少发自内心的爱情。三、恋爱发展的阶段及心理过程(一)恋爱发展阶段 1 、对异性的敏感期指刚进入青春期的青年人, 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 引起了男女性别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尤其第二性特征的出现和性意识的觉醒, 对异性之间的性别差异非常敏感, 在异性面前时常会感到羞怯和不安。此阶段中, 往往男女学生界限分明,彼此疏远相互回避,甚至孩提时的性疏远期。 2 、对异性的向往期随着性生理上的发育
第五章 大学生健康的恋爱心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