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在开篇之前,笔者要说明一点:对于费老的《乡土中国》,笔者认为是一篇一气呵成的艺术品,分其而论,会有种破坏美感的难忍之感,故14章一一而浅谈。*第一章:乡土本色费老反复提一个词“乡土”,他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认为这样的一句话突出了乡村和土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最有乡土气息的当然是乡村,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9亿多。农民无疑是与土接触最多的人,所以与其说是中国的社会具有乡土性,倒不如说是中国的农民或是乡村。土对与农民来说也是命根,因为扎根土中,他们才能世世代代的繁衍下去。因此费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子说明了“土”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的地位。*“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正是农民劳作和住宿的固定性,才会形成无数的聚集地,人与人的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才不是孤立排斥的。彼此之间的相互往来,增进了感情。这与现代的都市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人们的生活变得忙碌单调,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漠疏远。*第二章:文字下乡不知何时起开始有了城市人与乡下人的间隙,城市人多半看不起乡下人的,嫌弃乡下人脏、愚、穷。说乡下人愚是以什么为评判依据?其实,费老所说“乡下人与城市人唯一的差别就是他们没有学习的机会,所以他们的知识比不上城市人,而并不是智力有问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抵制“扫盲”运动。*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文字的产生是因为人与人在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然而中国的乡村又是一个面对面的社会,在日常生活中文字的重要性表现得不是那么明显。但是人们在传递信息上的阻隔除了空间上的,还有就是时间上的。对于时间上的阻隔,乡下人也并不一定是采用文字的形式。乡村社会的生活是很固定的,他们不同于游牧民和工人,所以祖先们耕作劳动的经验也必然是子孙们的经验。他们可以口耳相传,而不一定就要用文字记载。*第四章:差序格局费老从“差序格局”这一角度探究了中西方的不同点,“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的清楚不会乱”。“中国社会则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取得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由此可见,在我们中国,人与人之间讲的是交情;而西方社会争的是权。*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中国的“差序格局”与西洋的“团体格局”造就了这两个社会不同的道德观念。差序格局下的中国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团体格局下的西洋人的团体意识很强。中国的“差序格局”就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一格局的道德体系往往是克己复礼。*而西洋社会则如费老所说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究其所上,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重人伦,等级分明,而西洋社会经过两次文化思潮,平等自由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注定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格局。*
(优质医学)乡土中国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