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导读陈林群点评式阅读作品仅仅是对文本的细读,想要全面了解并分析作品,就得了解更多的信息,包括作家的经历与文学观念,作家创作的总体风格特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本篇小说特点形成的原因等,下面就从这几方面进行概述性的导读。 (在北京生活了45年,在高邮生活了20年),在其他地方都不超过十年(其中,昆明7年,张家口农科所4年,上海2年,江西进贤数月)。而汪曾祺一生中写得最好的作品,如《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异秉》、《晚饭花》、《皮凤三楦房子》、《鉴赏家》、《八千岁》和《故里三陈》等,则大都是描写与故乡高邮有关的童年与少年时代的生活,其次描写昆明读大学与做教师期间的生活,如《老鲁》、《职业》,再其次才是北京期间的生活,如《讲用》。而他更热衷于描绘的是远离现实的旧生活,描写旧生活的作品比描写新生活的作品更为成功,更为读者与评论家欣赏。当然,也有评论家认为汪曾祺是在回避现实生活的矛盾。其实不然。汪曾祺之所以喜欢“回忆”,而且回忆“旧生活”之作相对写得比较成功,与他对小说的理解有关。他认为所谓小说,就是“跟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那么,汪曾祺在北京那么多年的“新生活”难道是他“不知道”的生活吗?对此他曾作过这样的说明:“我今年六十二岁,前三十年生活在旧社会,后三十年生活在新社会,按说熟悉的程度应该差不多,可是我就是对旧社会还是比较熟悉些,吃得透一些。对新社会的生活,我还没有熟悉到可以从心所欲,挥洒自如。一个作家对生活没有熟悉到可以从心所欲、挥洒自如的程度,就不能取得真正的创作的自由。”他又进一步解释道:“我写新社会的题材比较少,是因为我还没有较多地发现新的生活中的美和诗意。”实际上,作者想说的是,他对旧生活比较热爱,而对新生活则比较厌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从1949年到发表《受戒》的1980年,新生活充满阶级斗争,汪曾祺虽然性格随和,“随遇而安”,但也屡受冲击,连写作的自由也完全失去。而旧生活虽然也有战争与苦难,但对生活于小康之家的汪曾祺影响并不大,至少他能按自己的意志生活与思考。此外,旧生活是有着传统文化的底蕴的,而传统文化不仅影响着汪曾祺的人格修养,也影响着他的审美趣味。因此,回忆旧生活就成为作家惟一的选择。当然,汪曾祺小说“回忆性特点”与他创作这些作品时的年龄、心态即世界观、人生观也有一定关系。他在《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一文中说:“经过长久的学习和磨炼,我的人生观比较稳定,比较清楚了,因此对过去的生活看得比较真切了。人到晚年,往往喜欢回忆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但是,你用什么观点去观察和表现它呢?用比较明净的世界观,才能看出过去生活中的美和诗意。”在《〈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一文中又说:“一定要把这样一些具有特殊风貌的劳动者写出来,把他们的情绪、情操、生活态度写出来,写得更美、更富于诗意。没有地方发表,写出来自己玩,这就是美学感情的需要。”因此,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具体到《受戒》,这是作家在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
《受戒》导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