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小学生解决应用题难题一、通过日常用语与数学语言互相转换,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应用题内容一般都是反映一些实际生活,但在内容叙述语言上又与生活中常用语有所区别,这样就给学生在理解题意上带来很大阻力,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学生,因为农村孩子生活语言普遍是贯用乡语。要攻破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付以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弄清题中出现新数学语言,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它含义,并能用生活中语言或已学到过数学语言表述遇到新数学语言,在此基础上学会准确地使用,并逐渐使它成为日常用语中一部分,实现日常用语与数学语言互相转换。记得我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三册“乘法应用题”课时,发现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用已有数学语言去帮助理解新出现数学术语。结果一课下来,教师既辛苦又没有效果。根据这一情况,我便向这位教师提出了自己建议,而在之后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证实。对于二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乘法应用题,那些生僻数学语言是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授新课前复习十分重要,如这一节课就应要复习与之相应基础知识――乘法初步认识。在“乘法初步认识”这章节里,学生已理解了“求几个相同加数与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含义。那么,在学乘法应用题前先把这一知识点复习好,然后出示例题并提出问题让小组讨论:题中哪个数量是表示“相同加数”。学生一般不容易找出,更谈不上真正理解与掌握了。那么,乘法中“相同加数”这个数量在应用题条件中有特征可判断吗?答案是肯定,但我们不宜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应多出示几道,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逐渐总结出判断方法。二、认识与概括数量关系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我们知道数学应用题里都含有一定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都是带有一定抽象性。抽象程度越高,应用题适用范围也就越广;而越抽象数量关系也是越难理解。要使学生对数量关系真正理解与掌握,在教学引导中必须密切要注意学生思维特点,心理学告诉了我,让我认识到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有待于在学习中发展与提高。对于低年级,学生数学概念更是从白纸一张起逐渐积累,早期掌握数学概念大部分是比较具体、可以直接感知。因此,在教学中按照应用题文字叙述形式给学生概括出怎样应用题用加法、减法或乘法等是十分不可取;而是应该在教学时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或熟悉事物作为应用题内容,在指导他们解题时也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创设情景使他们能够用实物或看图进行数一数、摆一摆,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在脑中形成表象,使题目内容成为他们可以感知。这样,解一题就学会一点知识,逐渐积累起一些经验。再从具体题目、具体数量中发现一些带有共同特征东西,在教师引导与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尝试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例如:我在教学“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时,先让学生理解“速度就是指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所走路长度”,“时间是指一共走了几小时(几天、几分钟、几秒)”,“路程是指在这几小时里(几天里、几分钟里、几秒里)一共走了多长路”。然后,我便借助线段图,并在线段图画出小车模拟行驶过程,先表示行驶第一分钟所走路程(即速度),跟着表示行驶第二分钟、第三分钟……通过小车模拟行驶,找出每一个时间段里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间关系,最后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总结出关系式后,学生认识还是不深,为此,我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里,还要有一定数量相关习题,先让学生指出各习题里哪个数量是“速
如何帮助小学生解决应用题的难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