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学思想对现代教学研究启示孔子,可谓是儒家开山鼻祖,我国古代最伟大教育家,用他将自己大部分精力都投在了教育事业上,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原则以及教师自身修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我国教育历史上最宝贵教育遗产。研究孔子教学思想对现代教学理论及实践研究具有非常重要启示作用。一、孔子教学思想在教学思想上,孔子非常重视后天经验学习。主张以闻与见作为知识源泉,“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获得知识,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一)孔子学习思想孔子观点认为,学习过程包含“学、思、习、行”几个因素。学习态度方面,主张“好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学生在学习上要虚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学习贵在有恒心,“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与习相结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与行相结合,学以致用,多问多见,去伪存真。(二)孔子教师修养思想在教师教学态度上,孔子主张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隐无私;师生互学,教学相长。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诲人不倦”也是孔子最可贵精神。无论什么向他人请教,他都毫无保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坚持教学。“仁者爱人”思想也贯穿了孔子一生教学生涯。(三)孔子教学原则与方法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宋代教育家朱熹解释是:“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指学生在对某一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时,急于解决但尚未搞通时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就应该适时地对学生思考问题方法加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而“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思考,但是还没有考虑成熟,想说又难以表达出来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该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事物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发”。孔子启发式教学原则生动地体现了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完整过程。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教育对象志趣、能力等个性特点,有区别地实施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培养不同类型各种人才。孔子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主要是针对学生智力、个人能力与兴趣爱好等,根据不同学生具体情况施以不同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此外,孔子还善于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特别才华,并对其进行个性化教育。 。孔子认为,“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学习是一个具有客观性自然发展过程,应该按照其自然规律顺序进行。教学不应该超越学生所能接受程度,并且要注重学习顺序。二、对现代教学研究启示(一)树立科学教学理念树立科学教学理念首先表现在教学观念转变上。在课程内容与培养环节设计上,从“以学科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素质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观念上来;教学过程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学习
孔子的教学思想对现代教学研究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