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最新晚清李鸿章与清流派外交思想比较浅析.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晚清李鸿章与清流派外交思想比较浅析摘要: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主张“外须和戎,内修变法”,遵守己定条约,避免发生冲突,以维持和平局面来争取国家发展空间,与他涉外经历所见中外实力悬殊、策承清政府外交原则、继承曾国藩“诚''思想等原因有关,其思想虽着眼现实,但过于妥协求和而易受列强利用恫吓。清流派的思想主要主张强硬主战,与其置身事外具有密切关系,其理论也由此常脱离现实,但是其在限制妥协派发展,引导鼓舞舆论具有重要作用。两者实为互补关系,各有长短,但是由于客观原因导致两者没有实现融合统一,共同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词:外交思想;和戎;主战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7)04—0105—03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列强加强“条约口岸体制”为核心的体系,通过修约谈判或者武力威胁,在不平等条约中获得更多优惠条款,保障贸易有利可图,或者通过赔偿割让条款获得直接经济利益。同时这一时期教案纠纷不断,边疆问题纷至沓来,清廷内部派系不断加重,清政府统治危机不断加重。无论是李鸿章①还是清流派②,他们的对外思想都产生于这一历史大背景,但因各自不同的背景和立场,其外交思想也存在差异。一、李鸿章的“外须和戎,内修变法”李鸿章外交思想以“外须和戎”为中心,这是他办理对外交涉事宜时的总方针。主要表现在于主张遵守已定条约,竭力避免发生冲突。在关乎国家主权和国防安全方面的对外关系上,李鸿章都极为谨慎,避免冲突,为晚清赢得一个相对安全的国家建设条件和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对外战争方面,李鸿章更是尽力维护一个中外和平的局面,避免战争。他同时主张主动了解外情,办好交涉,认真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求自强,反对仍然闭目塞听、不承认现状的顽固态度。他的外交思想首先来源于他对于国际时局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这是在早期是与外天国运动中产生的,在随后几十年与西方的交涉活动中,他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中外时局变化“三千年一大变局也”而由此带来的实力悬殊,他逐渐形成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实力外交观。在《行抵直境分兵边界折》中,李鸿章写道:“臣向在江南办理外涉棘手事件,往往兵威稍盛,。”李鸿章认为只有“严兵",即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真正实现“和局然而当时中外实力差距悬殊,晚清政府虽然不断地采取措施加大军备建设,但是落后的经济制度、不平等条约带来的经济压力、不稳定的国内国外环境、腐朽的官僚体系难以支持建设的开展,也难以改变中外实力对比。因而,在他看来通过实力的对抗带来和平这条路是行不通的。1883年的中法战争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这条路在现实条件下不但不能带来“和局",反而将会把清朝拉入更加深重的灾难之中。在战争中原本就将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军事实力的落后,清军的损失相较于列强将会更多,在中法战争中中国约H10000人伤亡,但是法军则仅有2100人伤亡。即使是一场战争胜利了,面对强大的对手,其后的战役中也难保最终的胜利,同时即使是这场战争战胜后也没有实力作为底气在谈判桌上向列强提出更高要求,因为稍不留神谈判的“和局”便有可能因为谈判条件成为下一个“战局”的导火索,因此乘势见收才是恰当的决定。1885年李鸿章与巳德诺签订《中法新约》,《中法新约》虽不平等,但与其前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其后甲午战争所订的条约相比,中国的损失要小得多,

最新晚清李鸿章与清流派外交思想比较浅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tteee8
  • 文件大小66 KB
  • 时间2020-06-0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