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注音符号简介台湾注音符号简介注音符号旧称为“注音字母”, 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 191 3 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 1918 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 39 个字母,排列以“ㄍㄎ”开头; 1920 年改订字母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 40 个。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v、?(兀)Ng 、?(广)Gn ”三个字母,后以北京音为标准, “?(万)、?(兀)、?(广)”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 37个( 声母 21 个,韵母 16个)。 1930 年台湾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 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相对于汉语拼音来说,注音符号有时简称注音。 1950 年代以后,汉语拼音在大陆被广泛推广,一般人使用拼音拼读汉字, 但是在常用语言工具书中标注汉字读音仍旧拼音和注音同时使用。目前在台湾, 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 必须先进行十周左右的注音符号教学,以做为认识汉字字音的工具;在生活实用上, 注音符号是标注生字的拼音, 也是普遍的汉字输入法。注音符号在台湾推行相当成功, 小学生皆被要求熟练使用。故在台湾闽南语、客家语的教学上, “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号以能拼读这些“乡土语言”, 称之为“台湾方言音符号”, 目前这些新符号已收录至 Unicod e 编码中的“ Bopomofo Extended ”区(Unicode:31A0-31AF) 。在 200 0 年前后,台湾“教育部”颁布一套通用拼音规则。尝试以之为台湾“国语”字音拉丁化译音的标准方案,并取代注音符号第二式(MPS II) ,目前除了台北市(台北市政府原采通用拼音,自马英九就任市长后, 改用汉语拼音; 高雄市原采用注音符号第二式, 现在逐渐转为采用通用拼音。)以外,已经逐渐落实在地名拼写上。台湾“通用拼音”台湾“通用拼音”, 是目前台湾政府所建议使用的中文拉丁化拼音法。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余伯泉在 1998 年发表,之后“通用拼音”经过数次修正,于 2000 年由“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宣布使用, 并取代原定改用的“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此外也有意取代过去惯用的威妥玛拼音,台湾政府自 2002 年起全面推行以“通用拼音”为基础的统一译音政策, 此措施受到以泛蓝为主的政党质疑有政治意图, 曾引起了很大的风波(前“教育部”长曾志朗因此而下台)。“通用拼音”有个略去 f 而使用 v( 注音符号:万) 的音标版, 可能原先用于客家话,但实际上拼读“国语”时无用。拼音符号: 声母: b、p、m、f、d、t、n、l、g、k、h、 ji、 ci、 si、 jh、 ch、 sh、r、z、c、s 韵母: a、o、e、-i、-u 连韵: ai、 ei、 au、 ou、 an、 en (-in ; -un ; yun) 、 ang 、 eng (-ing ; -ong ; yong) 、 er y,w,yu 作为结合音— yan 、 wan 、 yuan 的开头使用。特征: “通用拼音”和汉语拼音有部分相似性,但是一些辅音不同。拼写方式差异 1, 汉语拼音的 q、x、 zh为“通用拼音”的 ci、 si、 jh。(所以“通用拼音”不用 x和q) 2, 在汉语拼音中代表空韵的 i,在“通用拼音”中使用 ih。所以汉语拼音的 zhi 、 chi 、 shi 、 ri、 zi、 ci、 si,在“通用拼音”中即改拼为 jhih 、 chih 、 shih 、 rih 、 zih 、 cih 、 sih 。 3,汉语拼音的 en、 eng ,在“通用拼音”中,于以下情形拼法有所差异: 连韵 eng 接于韵母 f-、 w- (风、翁)之后,改拼成 ong 。 wen (文)改拼成 wun 。 4, yu 及以其开头的结合音, 接于韵母 ji- 、 ci- 、 si- 之后, 仍使用 yu 衔接韵母,完全不使用ü (在汉语拼音中音同“玉”), 但韵母皆需将 i 去除。例如 jyu (居)、 syue (雪)、 cyuan (全) 5, 韵母 ji- 、 ci- 、 si- 与连韵 yong 结合时, 去除韵母的 i, 但保留连韵的 y 。例如汉语拼音的 yong (永)和 jiong (窘) ,在“通用拼音”中即拼为 yong (永)和 jyong (窘)。 6,原本缩写的 iu(“六”的尾音)和 ui(“灰”的尾音)回归为 iou 和 uei 。( 过去实际上不常如此拼写, 不过目前“教育部”已统一规范。) 标记、符号声调符号与注音符号相同:一声没有符号,轻声有一点。地名第二个汉字音节以 a、o、e 为首时,前面以短划连接,如 Da-an (大安) 。除了地名,同个字中的音节也可以用短划分开。例: 汉语拼音的 liá
台湾注音符号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