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积极影响――以后现代思潮为背景一、理论基础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思潮迅速兴起,为大众文化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之后随着电视,尤其是网络等媒体出现与广泛使用,大众文化逐渐成为社会文化主体,大众文化研究也出现了不同流派,对大众文化采取了不同态度。以约翰?费斯克(JohnFiske)为代表思想家开始给后现代大众文化赋予了一种肯定色彩,这在大众文化研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他在《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公开宣称,大众文化不是文化工业生产,而是人民创造。他不同意法兰克福学派把矛头完全指向文化工业对大众意识控制观点,不同意把大众只看做被动受控客体,而认为大众文化中隐含着一种积极能动自主性。他提出重新理解大众文化,重新审视大众传媒,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大众文化启蒙性与独创性。他认为,民间文化是从下面长出来,是人们自发土生土长表达,是根据自己需要创造出来。大众文化是地地道道人民文化,是为人民服务文化,表明大众文化可以制造积极快乐。二、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潮下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市场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信息传媒技术全球同步传递,后现代主义思潮不失时机地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后现代大众文化也随之在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三、中国大众文化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积极影响(一)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有着彰显自我、张扬个性、追求自身价值需求,后现代中国大众文化为其提供了宽松文化环境。在后现代思潮推动下,大众文化中交互性成分被无限放大,进入一个大众参与表演时代。进入21世纪之后短短10余年间,由于电视这一流行文化核心媒体与网络媒体迅猛发展,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选秀活动,受到了大学生群体前所未有关注。究其原因,正是因为选秀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表演舞台。他们可以报名成为比赛选手,在舞台上展现自己才艺,尽情地展现压抑在心中张扬自我愿望。他们也可以以观众身份参与演出,因为观众同样可以成为场内及场外大众评审,场内大众评审手中有决定哪位选手继续留在场上权力,场外观众也可以用发短信或网上投票方式参与到活动中。无论是选手还是观众实际上都成为了活动参与者与表现者,感受到自我存在意义与价值。另外一个吸引大学生眼球大众文化形式就是流行音乐与卡拉OK。流行音乐主要受众是青年一代大学生,他们在享受流行音乐给他们带来美享受同时,同样也想要像他们心目中流行偶像一样一展自己歌喉,并展现自己对于音乐独特理解,卡拉OK盛行便满足了大学生这种表现自我欲望。此外,对于休闲运动选择,如瑜伽、跆拳道、街舞、户外旅游也受到大学生偏爱,成为他们张扬个性与释放压力主要方式。(二)后现代中国大众文化有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挫折感及辨析力,引导其塑造健康人格。“超女”、“快男”等选秀节目在选拔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环节“PK”。选手们在每一轮晋级中都有可能被淘汰。虽然每一位参赛选手都希望自己能走到最后成为冠军,但一旦被淘汰,他们没有抱怨、没有叹息,用微笑鼓励继续留在舞台上同伴。面对这样挫折,他们表现出了超出实际年龄心理承受力。同样,许多备受大学生喜爱偶像剧中主人公往往都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窘迫。但他们拥有美丽心灵与超强意志力,在困难与挫折面前绝不低头,一步步朝着自己理想奋斗。他们这种承受挫折与失败勇气正是年轻一代大学生所缺失,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素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大众文
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以后现代思潮为背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