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研究[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人际交往与社会沟通重要工具,承载着人类文明知识,传达着人类情感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以言谈是否文雅作为个人修养重要标志,民间也存在着大量规范约束,用以谴责不文明用语,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大学生作为国家精心培养社会栋梁之才,其语言文明不仅关系到自身人格发展,也关系到一个学校风纪风貌,更重要是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文化、文明,引领着一个社会风气,并最终关系到一个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今天,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问题应当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大学生语言与谐文明格外值得我们关注。一、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现状何为语言暴力?2006年《南国都市报》将语言暴力比较具体地描述为“使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歧视、蔑视、恐吓等不文明语言,致使他人精神上与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然而,不文明语言一定是语言暴力吗?语言暴力构成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采用了口头或书面语言形式;存在语言暴力施体与受体;无论语言施体有意或无意实施语言暴力,只要其语言形式破坏了受体正常逻辑,使受体感觉痛苦就构成语言暴力,反之则不构成语言暴力。语言暴力是一种不文明行为,是暴力在语言中表现,而不仅仅是不文明语言。“暴力显现在语言中,就是用语言霸权形式剥夺他人平等交流权利……从而对他人思想或者心理上产生某种程度伤害”。所以,语言暴力是使人精神上或心理上感受痛苦、伤害、反感或不舒服行为,不文明语言因语气、语调、场合不同,表达效果也有所不同,如久别好友重逢,相互叫嚷寒暄:“妈!这么长时间你跑哪去了!”这时脏话通常已经异化为口头禅或交际用语,而不能被看作是语言暴力,因为其非但不令人反感,而且增进朋友感情,可谓是一种“社交融合剂”。另外,文明语言有时却构成语言暴力,如有些女生喜欢“八卦”,编排他人,造谣生事,间接使他人名誉等受损,用文明语言行使不文明行为,类似于俗语所指“骂人不带脏字”。总之,语言暴力是使人精神上或心理上感受到痛苦、伤害、反感或不舒服不文明行为。而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是大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采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谩骂、歧视、蔑视、恐吓等不文明行为,致使他人精神上或心理上感受痛苦、伤害、反感或不舒服等,是一种特殊精神伤害与暴力行为,通常发生在大学校园或校园附近场域,包括学校宿舍、食堂、教室、操场、学校附近网吧、歌厅、餐厅、台球厅、医院、商店等物理场域,以及囊括其中制度、文化结构、人与物等相互之间多元存在复杂关系网络。 2011年6月~7月,针对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调查在昆明市五所高校展开,即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与昆明理工大学。根据各院校网站上信息,截止2011年6月,,其中云南大学、,,。由于总体规模较大,为了确保研究可行性,在经费、人力、物力允许情况下,我们在各大学分别随机抽取40名男生与40名女生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66份,%。这也是本研究一项不足,即受样本量局限,研究结果可能对被调查这366名学生更具有代表性,而是否能够代表昆明高校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总体情况,还有待今后研究给予检验。从调查对象性别与民族分布来看,在有效作答366名大学生中,其中男生181人,%,女生185人,%;汉族学生271人,%,少数民族学生95人,%。从调查对象政治面貌与科类分布来看,在本次调查中,团员有233人,党员有115人,群众有18人;理工科学生112人,%,文科学生254人,%。经过实地调查访谈与问卷统计剖析,我们从大学生语言暴力发生情况、影响、成因及应对四个方面对昆明市五所高校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情况概括如下: 首先,学生遭受语言暴力情况。调查设计了多选题“您认为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来源于何处”、“在最近半年内,您有自己经历过或看到、听到别人遭受过哪些语言暴力”、“您认为哪类学生最容易遭受校园语言暴力”,单选题“在最近半年,您是否自己参与过或看到、听到过校园语言暴力”,共4个问题来考察学生遭受语言暴力情况。结果显示:在最近半年内,有227人即超过六成学生,曾作为校园语言暴力实施者、受害者、旁观者或旁听者接触过语言暴力,%学生充当了校园语言暴力实施者,%学生遭受过校园语言暴力,%学生曾看到或听到他人间校园语言暴力。在语言暴力使用上,男生实施语言暴力次数、恶劣及粗俗程度要明显高于女生;理工科类学生要多于文科类学生,%%,理工科类与文科类学生曾作为校园语言暴力实施者、受
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