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研究.do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摘要】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成果,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路,是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促我发展,始终站在先进文化的前列,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发展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成果,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探索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这一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组织保证。在此后的8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历史的前沿,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对我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成熟于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完善于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首先是民族的,它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并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当然,它又是开放的,要同一切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互相吸收、共同发展,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不仅要吸收当前外国的革命文化,还要吸收外国的古文化。但吸收一切外国的东西,都要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而不能搞“全盘西化气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统一起来,亦即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也要采取科学态度,要尊重自己的历史,要继承中国古代灿烂的民族文化,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逐步提到了我党实际工作的日程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开始了现实的探索,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随后的“打倒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文革造成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严重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从那时起到现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理论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提出。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领导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创造性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了论述。他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指出文化建设不能搞全盘西化,但又必须在立足本国的前提下,充分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瞄准当代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先进水平,进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