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中庸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摘要: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之道在历史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经历了无数先贤们的研究探讨后,我们更应该吸取其精华,去其槽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其在当下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效能。关键词: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中和诚天理和平包容和谐作为儒家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之道已经随着儒学的发展深深深入到了中国每一个元素当中,成为构成社会与文化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环境的成员,都无法摆脱中庸之道的影响,它会影响你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甚至你的人生抉择。因此,无论是对于社会成员,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中庸之道,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抉择。了解并充分利用中庸之道,对当下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想真正了解一部传世之作,我们必须从它的起源开始说起。中席的思想起源很早,人们认为中庸之道最早起源于《尚书》,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这样一•句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尚书•洪范》的记载中,箕子提出的:“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也同样是“中”的反应,我们通常将此作为中庸思想的源头。具体到“中庸”一词,它最早出现于《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位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作为能够让圣人都推崇备至到如此地步的儒家典籍,它同样受到了历朝历代儒学家的追捧和研究,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庸之道得以在研究中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对中国的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众多的朝代中,宋代文学工作者的研究对中庸的发展的影响尤为突出。宋代是儒学发展的“第二期”,《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合成为四书,理学大家朱熹为之作注,成《四书章句集注》,在宋以后,四书更是被用作开科取士、选拔政府官吏的教科书。在宋代众多的文学工作者中,不仅出现了司马光、苏轼等一大批研究者,甚至更是出现了将儒家文化推向更高层次的的程朱等人,伴随他们出现的改进版的儒家文化一程朱理学。在对中庸的研究上,司马光对中庸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北宋最早表彰和诠释中庸的文学工作者之一,司马光曾经著有《中庸广义》,虽然已经散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南宋卫堤所作的《礼记集说》中的残简断章见其大概。其实,司马光对中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和”的研究上,他认为所谓的“中和”,指的是对《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结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一句的解释引发的相关问题的思考。在司马光看来,人心是最微妙的,也是最难揣摩把握的,君子之学之所以贵就在于在“治心”,所以在对中和的诠释过程中,司马光对于心显得尤为重视。在《中和论》中,司马光曾经对作为中庸思想起源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一句做出过这样的评价:危则难安,微则难明。精之所以明,其微也,一之所以安,其危也,要在执中而2。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认为人心的特点既“微”且“危”,而我们所必须做的就是要“明其微”,“安其危”,然而如何才能“明其微”,“安其危”呢?在司马光看来,必须要“允执厥中”,要“执中”,要把心置于“中席之地”,而要治心,就要中和,人们正可以从《中庸》中探寻明微安危的方法。对于《中庸》中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结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
中庸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