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希伯: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来到抗日革命根据地 汉斯·希伯1897年诞生于原属奥匈帝国的克拉科夫(现属波兰),一直在德洋学会的一名记者。 青年时代的希伯十分关注和同情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希伯奔赴前线,鼓励抗战军民,痛斥日寇的侵华行径,呼吁世界人民援华抗日。1938年春,希伯来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后辗转到达延安。 1941年9月中旬,希伯到达山东鲁南抗日革命根据地,八路军115师政委罗荣桓和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等亲临欢迎会。 欢迎会结束后,他脱下皮鞋,换上山东特有的大铲鞋,脱下西装,换上八路军的灰棉布军装,投入到紧张的战斗生活中。 英勇抗击日寇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妄图打破僵局,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重点“扫荡”。为了粉碎日军的“大扫荡”,我八路军115师领导决定挺进沂蒙山区,与山东纵队共同组成一个反“扫荡”机构。由于当时形势十分险恶,部队首长决定请希伯暂时转移到较安全的地方。希伯婉言谢绝了,他说:“这正是最需要我的时候,我要和战士们在一起,把这一斗争的神圣事迹,报道给全世界反法西斯的人们。” 一天深夜,希伯跟随115师师部和山东分局领导机关,在师特务营的掩护下,顶着寒冷的北风,涉过结了薄冰的沂河和沭河,静悄悄地穿过敌人严密封锁的沂沭平原。 激烈的反“扫荡”战斗开始了。八路军战士为了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往往要跋涉于高山峻岭、溪流河谷之间,有时白天打仗,晚上急行军,常常整日吃不上饭,睡不好觉。希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和战士们一起生活和战斗,表现出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希伯很快适应了游击战争的流动生活,学会了射击,熟练地掌握了行军和夜间联络暗号。在同敌人作战时,子弹呼啸着从他身边掠过,他总是沉着机智,一面战斗,一面观察,并记录战斗的场面,为新闻报道积累资料。每当到了宿营地,万籁俱寂,战士们已进入梦乡,他却忙于写作,“滴答”的打字机声不断响着,他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在他厚厚的文稿中,又增添了《反“扫荡”日记》等大量详尽生动描写八路军反“扫荡”的通讯和特写。 壮
初中语文 文摘(历史)汉斯•希伯: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