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业考核《教育学》满分100分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1分,共10分)1、(正确)教育的对象是人,但教育的出发点则是社会。2、(正确)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3、(错误)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4、(正确)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可塑性。5、(正确)人的本质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6、(正确)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7、(错误)“班级授课制”不利于因材施教,必须取消。8、(正确)校长负责制的核心是校长全面负责。9、(错误)德育是由思想品德课来完成的。10、(正确)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答:(1)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学科本位以及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现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强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走向: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建立多维、立体式的课程结构;注重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多样化和多向互动与交流;发展弹性、多元的教学评价模式;课程管理体制重心下移,开发学校课程。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答: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三、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答: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教育还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答: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科学,人类继承和掌握科学的最基本方式是教育。 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是生产力水平、是科学。如果人类放弃教育,将一步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人的本质角度讲,就是想低级动物的倒退。所以,从人的本质角度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四、论述(每题10分,共20分)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实现条件。⑴一般教育常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一、教育能够制约人的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第二、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教育能够系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⑵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即条件)①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正是这种“未特定化”,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发展敞开了无限多样的可能性。人的“未特定化”,使他能适应环境,使用权他不受特定的生活环境的限制,使他为了生存也无须改变自己的生物本性、生物结构,而只需变化自己的外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现代科学研究对人
奥鹏东师17年秋教育学离线作业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