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今天,中国的传统节日,正在成为全国上下乃至全球华人社会的热门话题。国家有关部门对国家法定节假日作出调整, 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将增设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这是中国文化建设上的大事。它的意义重大而悠远,怎么估量也不为过。新年、清明、端午、中秋, 今天, 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怎样过传统节日? 为了让我们的话题变得轻松,先来个“说文解字”吧!要说文, 先得解字:“节日”这词从哪里来, 是怎么组合成的? “节”字的原义是什么?节日的节字,原本指竹子长叶、分叉的那个地方。竹节的节是本义,节日的节,则已经是引伸。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原来,我们祖先是用竹子来比喻我们的过日子, 平常的日子就像竹筒,滑溜溜的,一晃就过去了,节日就是竹节部分,我们不愿让所有日子都这么“滑”掉,我们要抓住一些特殊的日子好好过,精心过,不一样地过。当然,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 holiday ,含有神圣( holiness )的意味;日语作“祭り”, 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 2004 年,韩国准备将“江陵端午祭”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口头与非物质遗产”, 中国有许多人感到震惊, 有的地方甚至打出了“保卫端午”的口号。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现在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我们深邃的民间里, 几乎每一分钟都有些许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崩坏、在消逝,抢救与保护它们,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 2005 年 11月, 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三年来,每到端午节那天,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这三年里,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在空间上的体现是领土,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传统节日。我们要像保卫领土完整一样,继承传统节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一、和谐天人:对自然的亲近那么, 哪些日子被我们的祖先派定作为我们日常生活这根“竹子”上的“节”呢?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东西方很不一样,西方的节日每每总是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 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 中国却不是这样。似乎西方的节日是人和人商量定的,中国的节日却是人和天商量着定下来的。中国的岁时节日,源头大致有三:其一是按季节气候排定,即二十四节气,比如清明、冬至;二是以月之朔望为节,故某月的初一、十五为节日者颇多,尤其是满月的元宵节和中秋节, 为人们所喜爱和重视;三是月和日奇数复叠者,这就是:正月初一新年、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阳。这些是“大节”,另外还有一些“小节”,比如“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十二“百花节”, 六月六“晒衣节”, 可过可不过, 所以叫“不拘小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后来成为佛教节日,另当别论。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季季有节日,月月有节日。节日均衡分布四季,行事充分体现中国人对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的关怀和对人情的呼唤。中国人顺应自然,但又不被动依赖,又能有所作为,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谓“能动地适应”。我们按照自然节律生活、劳动、恋爱、生育,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传统节日的设置顾及日月星辰、四季更替、地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节日是先民们时间意识自觉的产物, 是中国人“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我这里所谓的“天”泛指大自然。从节日的派定看,中国人是多么重视天、重视天象、重视天意!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 七月七是星星的节日,中秋是月亮的节日,九月九,登山去, 斑斓的秋山是一年中的最美。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春的夏的秋的冬的节日。元霄节看起来比较关“人事”一些,它是灯节,足够闹腾,但究其实质,“闹元霄”就是“闹春耕”, 是个关乎大地、关乎农耕、关乎丰收的节日,同样与自然关系密切。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 比如, 梅花是新年的节物, 桃花是三月三( 后与清明合并) 的节物, 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 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中国古代诗人的节日诗篇,无一不对节物作出描写、加以歌颂。另一种“节物”则体现在人们的食桌上。新年的饺子(北方麦作文化) 年糕( 南方稻作文化)、元霄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都与日常食桌相关。“节物”每每是当令之物, 当令的花卉, 当令的食品, 其实是大自然母亲为她的孩子们奉献的一道道盛宴——给眼睛的,给嘴巴的,给身心两面的。所以,节物又有个更感性的名字叫:节日媚物。有一年暮春,我们学校的学思湖畔正是“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的景色, 一群男生经过, 其中一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