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小学教研教改双成果活动音乐学科参赛论文论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音准能力的培养区县:大港区单位:教师进修学校学科:音乐姓名:任静论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音准能力的培养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如何提高学生的音准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音准始终是识谱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怎样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呢?就此问题在几年的小学音乐课程实验中,我从让学生搞清楚音的高低概念、抓住音乐艺术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通过多样的实践体验是培养音准能力。将识谱教学自然的融于歌曲的学习之中,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识谱方式,在音乐的审美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音准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进行如下的探讨实践。论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音准能力的培养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课堂教学,改变了单一、机械教学内容和形式,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灵活多样的创造性的学习,并能有机的将唱歌、欣赏和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教学三者相融合,课堂面貌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丰富内容形式多样,学生兴趣盎然。反思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学生演唱音准已成了突出的问题,我们越加感受基础是音准和节奏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具备了较好的音准才能独立唱歌、演奏乐器,才能驾驭高技巧难度的音乐作品,才能完美的演绎音乐作品。学生音准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灵活的有趣味的进行视唱练习,所以学生音准培养始终是识谱教学的难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怎样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呢?怎样才能培养学生音准能力呢?一、让学生建立正确的音高概念建立清楚的音高概念,是培养学生音准的基础,重视低段试唱教学,采取形象直观的教学,让学生认识音高,建立牢固的音的高低概念,应从低段教学抓起,刚入学的小学生对声音大小和高低在概念上混淆不清,往往把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划等号。如果学生对音准的基本概念不清楚,进行识谱教学将是一句空话。课堂上用大小不同的两个铃子敲击,让学生分辨音的高低。开始时,多数人认为大的响,音就高;小的不那么响,音就低。我不忙于下正确的结论,在钢琴上随之弹响这两个铃子的模拟音高,再让他们听辨。又如:大人和孩子说话声,小鸟、公鸡和奶牛的叫声,大小碗的敲击声等,区分强弱,辨别高低。再抓住这个契机进一步讲授声音的高低是决定于发生体振动频率的多少,再启发引导,学生自己便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这样一个从感知到理性的认识就形成了。二、从听觉入手,有效地练习。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准能力,应从“听”入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切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赖儿童的听觉能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感和情感体验。因此,听觉训练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说音准是整个音乐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方面,那么,听觉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听不准音就唱不好歌。因此,音准能力的培养应着重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使每个学生都具有“音乐的耳朵”,这正是音乐教育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听音练耳的训练。听觉能力的训练包括听唱、听辨、听记三种方法。训练中尽可能将三者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训练时先从单音入手。具体做法先用钢琴在小字一组弹的两个音如“C”、“G”,让学生模唱,辨别音高。要求用心记住两音的差异。待熟练后,再听三个单音:“E、G、A”,逐渐增加单音的个数。为了激发兴趣用“比比谁的耳朵最灵敏”,限时抢答
第十二届中小学教研教改双成果活动音乐学科参赛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