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分析大家族苍凉的记录者—张爱玲、生平与创作 1、三种家庭文化的影响。祖父张佩纶是清末的著名大臣, 清流派主力, 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 娶姨太太, 靠祖产过日子, 因姨太太打父亲, 被族人赶走, 后来父母协议离婚, 父亲再娶, 父亲和后母都吸鸦片,家里总是云雾弥漫。张家到父亲这里已经衰落; 祖母是李鸿章之女,她小说中许多人物原型和故事都从李家而来,如《金锁记》。祖母在张家位置很高,她小说中就有许多阴盛阳衰的现象,如《创世纪》。母亲的黄家, 是军门出身, 文化较现代。母亲是新式女性。父亲娶姨太太后, 母亲与姑姑一起出洋。父母协议离婚后母亲再次出洋, 后来让张爱玲到英国上学, 因为战争改在香港读大学, 这是父亲不能给她的。 2 、教育:父母离婚后张爱玲入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住校,很少回家, 但是作文在全校有名。后来后母与张爱玲冲突, 父亲发威将张爱玲禁闭在家中, 病在床上几乎丧命, 姑姑来劝也被打伤。后逃到母亲家中。 1938 年考取英国伦敦大学,因战事未能前往。关于她的初露头角。 1939 年秋,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不久,在《西风》月刊上发表她的处女作《天才梦》( 散文)。 1942 年, 因太平洋战争爆发, 香港大学停办,未能毕业,与终生好友炎樱同船返回上海。二、张爱玲小说艺术观 A 、独特的命运观 18 岁所写的《天才梦》中说: “生命只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生命受难, 一切处于动荡与恐慌之中, 生命命运的传奇不可捉摸, 及时享用生命, 展示人物在战争中对金钱和情欲的崇拜。艺术有趣味主义倾向, 里面的世界是荒凉的, 人物一步步走进没有光的所在。这构成其小说中飞扬与苍凉基调。 B 、张爱玲的审美观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的审美观: 1 、以安稳平实为人生底色: “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又如,“他们多是注重人生的斗争, 而忽略和谐的一面。其实, 人是为了要求和谐的一面才斗争的。我以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我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 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 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里的人物的力, 不能代替他们创造出力来。而且我相信, 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 不及英雄有力, 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2 、参差对照的写作手法: “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 没有美, 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 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 但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 只是我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 却是用参差的对照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 浮华之中有朴素, 因此容易被人看作我是有所耽溺, 流连忘返了。” 3、以战争大背景下男女朴素深致的爱情为小说题材:“我写作的题材便是这么一个时代,我以为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是比较适宜的。我用这手法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而以此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我存着这个心, 可不知道做得好不好。一般所说‘时代的纪念碑’那样的作品, 我是写不出来的, 也不打算尝试, 因为现在似乎还没有这样集中的客观题材。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 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 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
张爱玲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