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讨】请别让“老师〃成为一个失掉意义的词(经管王勋,2014年12月16日)几年前,记不清是在哪里,我读到了一段话,大意是说,我们对敌人的重视胜过朋友,我们不会轻易与人称敌,却会很自然的将一般熟人甚至是初次见面的陌生人称为朋友,“朋友”变成了一个失掉意义的称呼了。现如今,“老师”一词似乎也正从“朋友”破亡之故事。充斥荧屏的各类求职、选秀、相亲的节目中,“老师”成为最受欢迎的头衔。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苍老师”一词横空出世,心照不宣,也备受欢迎。时下“大师”辈出,结合咱们的国情,还是能理解的,甚至太能理解了:称“朋友”,是人情社会的需要,为传达出善意;称“老师”,是等级社会的需要,为传达出尊重;称“苍老师”,是幽默乐观的需要,更多的夹带着反讽。"老师”一词,一定程度上的盛行,体现着虚心向学的良好社会风气。水满则溢,月盛则亏,而当它至于泛滥,物极必反。我们轻易地频繁地甚至言过其实地表达尊重,提高了整个社会对尊重的“耐受性”。我们不仅要问,这样的尊重又有几分真诚呢?这无疑又降低了“老师”一词的“灵敏性”,使之几乎要变成一个失掉意义的词。之前称“老师”,往往是构成师生关系,或者是主动地由衷的表达对学识、尊重和敬仰;现在称“老师”,多半不构成师生关系,只是在非平等的职业关系中,低位者迫于高位者的地位、权势而表现出俯首帖耳,愿得耳提面命的低姿态,以至于低位者往往言不由衷,传达的充其量是我没有不尊重,而高位者常常自醉其中。“桃李满天下”常常被用来称赞如孔子一样,拥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硕果累累的老师。时过境迁,"老师"大有赶超学生之势,说“老师”遍天下,倒也不是很过分,其滥觞于人们对夫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误读。在民间,夫子的这句话浓缩为一句谚语而广泛流传,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细心会发现,它去掉了一个“焉〉这或许是出于谚语通俗浅近的口语化需要:“焉”带太强的书面气息。但更可能是出于语义理解的需要:“三人行,必有我师”,白话意为“即使是在几个人的小群体中,也存在我的老师”很通顺。“焉”在此处为一个兼词,相当于“于之”,如果加上一个“焉”字不仅没必要,而且还显得累赘甚至出现语病,是《论语》错了吗?《论语》没错,错在后人对它理解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句中的“师〉不应作名词解释为老师,而应该用作动词,这样的用法很多,在《论语》之前,《尚书•说命下》:“事不师古,以克永世,三说攸闻。”在论语之后,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在上述例子中,“师”是效法的意思,那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二白话为“即使少数的几个人,在他们身上也一定存在值得我效法的地方”。这样,“焉”才得到恰当的安置和解释,整个句子也顺畅不少。孤证不立,从上下文的语境中也可以予以佐证。对于古文典籍的引用,常犯的错误是不注意其上下文语境而断章取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下文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来看,此处的“师”,如果作老师解,下文即把老师分为了善恶两类,甚为不妥,如果作效法解,就是将行为分为善恶两类,这是很客观的,对于别人的优点,我们予以效法学习,对于别人的缺点,我们予以反省改正。这种理解也可在《论语•里仁》之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得到印证。
请别让老师成为一个失掉意义的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