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评教几点思考教育民主化推进与新型师生关系发展,使学生对教师教学评教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部分。在观念之争、赞成与反对,利与弊之中,应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评教作用。学生评教进步随着“学生主体”理念确立、教育民主化推进与新型师生关系发展,许多地区、学校在教师评价中开展了学生评教这一活动,其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校工作积极性毋庸赘言。从目前实际看,对此持怀疑与否定态度者为数不少,叫好声亦不绝于耳。笔者拟结合对相应情况观察、调研,浅述自身几点思考。一、不要动辄轻易把学生评教一类问题套上所谓“传统”与“现代”教育观念之争从哲学意义讲,“新出现事物”未必就是“新事物”,只有矛盾运动趋于前进、发展方向,才能称为“新事物”;新东西未必就好,而好东西未必全新,要让新东西成为好东西,其中还大有文章,非一言所能蔽之。轻言“传统”与“现代”或随意对两者作出某一界定,不免使我们认识复杂而特殊教育现象时步入思维单纯、单向乃至极端,以致认为质疑或反对学生评教这类新举措就是“抱守传统”,而推崇者就是“与时俱进”。教育改革复杂曲折要求我们在纠正倾向性问题时,绝不能简单地以一种倾向取代另一种倾向,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这方面有历史与现实深刻教训。世上事情不一定A就是A、B就是B,辨证辨证不要一口咬定,要避免认识视角单极,必须静下心来看问题。毕竟,对学生评教等教育行为判别论证――绝不是搞简单辩论游戏。二、学生评教有人反对有人赞同,焦点还在于其举措对教师是否有利与谐教育呼唤“以人为本”,但“以人为本”并非以部分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同样不排斥“以教师为本”,二者是矛盾统一体。所以,学生评教应在师生之间“搭桥”而不是“挖沟”。根本上是为了促进师生良性互动与“教学相长”,以利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评价主要功能是改进而不是证明,但时下学生评教大有功能异化之嫌,学生打分、等级评定加上与奖惩挂钩一类做法,使之充满功利色彩,特别是对具有内隐性师德打分、分等既不可取也缺乏有力根据。学生评教应注重对教师引导,不能简单地对教师作出优秀落后之分,而是让教师“以生为镜”从中受到启发、扬长补短。有些学校在学生评教中针对教师不满情绪,坚持认为“如果学生对自己老师不喜欢、不满意,能说他(她)是一个好老师吗?”这自然不无道理,但又把问题抽象化简单化了。反问之:老师喜欢、满意学生就是好学生吗?学生喜欢、满意老师一定是好老师吗?“好”这个看似通俗字眼包蕴内容、内涵相当丰富。现实中,如此导向致使教师产生心理分化与反差、有人在学生中变相搞“个人崇拜”与“形象工程”、自觉不自觉放松对学生批评约束从而换得学生满意,这也算“教育艺术”吗? 学生评教具有客观性。教师对此应平与心态深入反思,但以此祈求学生完全“实事求是”,教师对有些结果不予计较,一如既往――简直就是奢望(何况过于侧重甄别、而操作过程更缺乏严谨性)!评价基本原则是科学性、导向性、实用性,现今有学生评教一味追求实用性(操作非常细化具体),但忽视科学性前提,结果招致教师反感,显得有不如无;有停留于宣传务虚层面科学意义,但拿不出具体可行方案,实用性不强,如某些学校搞学生问卷,结果下来如出一辙,教师形象大同小异让师生感觉不过如此、有等于无(又如一些不上课后勤教师在评分时就不太好操作),学生“主体”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总之,导向不准、缺乏实
对学生评教的几点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