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镜头介绍佳能相机的历史。对于新手来说,佳能的摄影器材就是 EOS 相机和 EF 镜头。其实 EOS 相机和 EF 镜头诞生于上世纪的 1987 年,在这之前,从 1976 到 1984 , 连续八年 Canon 单反相机销量居于榜首, 压得其余各路英雄颇为郁闷。但是美能达于 1985 年推出的世界第一部 AF 相机—— AF7000 一举将佳能赶下了销量王座。 AF 时代的正式到来, 使佳能一度措手不及, 在这历史转折关头, 佳能痛定思痛、壮士断腕抛弃了旧的 FD 卡口这一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创立了 EOS 系列相机和全电子的镜头接口—— EF 卡口, 抢占了镜头内置 AF 马达, 电子景深预视等技术制高点, 在电子化程度方面非常激进和大胆, 终于在两年之后从美能达手中重夺相机销量冠军的王座,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当然佳能的断腕之举在当时也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而老对头尼康电子化的步伐要慢一些,为解决新老兼容的问题也确实花费了不少心思, 可是尼康背负了太多的历史包袱, 发展有点步履维艰, 才让佳能横行于世。佳能的镜头,当然这里特指 EF 卡口的镜头。当年佳能创立 EF 卡口是非常有远见和技术前瞻性的,其主要特点是全电子接触、镜头内置 AF 马达、口径大、法兰焦距短,这些特点使 EF 镜头勇夺多项业界第一。 1987 年 11 月, Canon 工业化生产了第一支用于 35mm AF SLR 的超声波马达(USM) 驱动的镜头—— EF 300/ USM ; 1989 年9 月生产了 EF 50/ USM ,是世界上用于 AF SLR 最大口径的镜头; 1995 年9 月,生产了 EF 75-300/4- IS USM ,是世界上第一支装备了影象稳定器( IS )的镜头,用来消除手振的影响。 2001 年 12 月,生产了 EF 400/4 DO IS USM ,是世界上第一支采用多层衍射光学元件( DO )的镜头,使镜头可以紧凑、轻型和高素质…… Canon 现有的 EF 镜头种类共有近 70 个型号( 包括增距镜), 是业内最为庞大的, 焦距段从超广角的 14mm 直至超长焦的 1200mm , 其中包括标准和大变倍比的变焦镜头、大光圈镜头、带移轴和倾斜的可调整透视的 TS-E 镜头。占据了最大的可交换镜头的市场份额。基础篇——佳能镜头的型号编制佳能镜头的型号编制比较简单,不像其他牌子那样一长串定语, 看得人一头雾水。镜头系列名称:包括 EF、 EF-S 、 TS-E 、 MP-E 等几种,分别代表 135 全幅镜头、 APS-C 数码专用镜头、移轴镜头、特殊微距镜头。特殊功能:包括 IS、 DO、L、 Macro 、 Softfocus 、 Fisheye 等几种,分别代表影像稳定、衍射光学元件、奢华级别、微距、柔焦、鱼眼。技术篇——让我们来领略一下佳能 EF 镜头的先进技术: 超声波马达(USM) 采用机身 AF 驱动方案的镜头, 机身 AF 马达必须通过连杆传动给镜头对焦。这种方式的缺点,一方面连杆传动会存在虚位和磨损;另一方面, 机身马达输出的扭矩范围相对固定, 启动停止的动作也不够迅速干脆, 马达强劲的高级机身对焦速度快、马达弱的低端机身对焦速度慢, 小镜头驱动起来有劲, 驱动大镜头就相当费力。这就不象镜头内置 AF 驱动马达,可以根据本镜头的情况灵活选用扭矩不同的马达,达到尽可能合理快速的对焦驱动,对于长焦大炮尤其显著。佳能 EF 镜头内的超声波马达(USM) 由超声波的振动力驱动, 操作快速而且宁静,令 EF 镜头的自动对焦操作快速、精确和接近无声。此直接驱动式的结构非常简单, 提高了耐用性和工作效率。超声波马达分环形和微型两种。前者多使用于大光圈及超远摄镜头上; 而后者多使用于小型镜头上。非球面镜片传统的球面镜片有天然的缺陷, 从镜片旁边射入的光线并不像从中央射入的光线直达同一个焦点。大光圈镜头造成的球面像差及超广角镜头造成的影像扭曲不能单靠球面镜片来矫正。非球面镜片的弧度是按照最理想的对焦点计算设计出来的。使用大光圈镜头, 影像仍保持高对比度,在超广角镜头更能有效地矫正影像扭曲。萤石与超低色散(UD) 镜片光线的折射由波长而决定, 所以焦点也由不同的波长及色彩而决定。当不同的波长聚焦于不同的点, 颜色将显得模糊, 这现象称为色差。焦距越长的镜头, 色差的情况就越明显。使用一般的“消色差透镜”未能完全消除色差, 只有萤石才是非常适当的材料。萤石( 氟化钙晶体) 属于结晶体的一种, 有着极低折射率及低色散的特征, 非一般透镜能所及, 它是一种具有反常色散的材料, 与光学玻璃配合使用可以大大消除色差。但这种材料并不那么容易利用, 一是达到光学级的萤石价格昂贵,再则萤石的物理特性难于加工。佳能
佳能镜头介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