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大众传媒的审美透视——由政治意识形态到消费意识形.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90年代大众传媒的审美透视——由政治意识形态到消费意识形    90年代大众传媒的审美透视——由政治意识形态到消费意识形态转型【作者】王岳川【作者简介】王岳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毫无疑问,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获得了成果也付出了代价。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在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的凌厉攻势下,精英文化步步后退。于是,在主流意识衰落、社会中心价值解体、知识分子陷入本世纪第三次低迷之际,由大众传媒所推进的流行文化全面兴起,主导人们生活的新潮流,并同市场文化的功利主义、投机主义、享乐主义合谋,基本控制了民众从物质到精神的所有世俗性需要。当然,大众传媒有其两面价值。正面价值人人皆知,因此,我想侧重谈谈其负面价值。一、肥皂剧充斥中的“废园”现象进入90年代,大众为电视肥皂剧所占有,无论是《渴望》、《爱你没商量》、《过把瘾》这类王朔式的调侃剧,还是警匪片、打斗片、言情片、甚至录相片的刺激镜头,大多充盈着一种“性”致勃勃的市民味。某些张扬暴力与性(拳头加枕头)的电视片,在一些地区电视网和闭路电视网中泛滥,同充斥书摊的性文学一起,在世纪末的虚无空间中,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溃败史和对文化稗史自虐自娱的精神“废园”史。精神“家园”逐渐让位于肉身之“床”,在“床”的兴盛中,家园被废。废园成为一个文化情结。它的出现标明时代精神已让位于乌托邦,精神和价值的追求已属凤毛麟角并处境艰难,而笼置在商品经济大潮和世俗生活之上的温情面纱消逝殆尽,大众生活露出了反崇高、反理性的粗俗性和平面性。人们只习惯于在影视调侃中咀嚼生活中那些最简单的事情和粗浅无聊的快乐,并在无信仰中盲目地渴望刺激和再生产作为自我生存的支点。金钱意识开始在电视画面上聚焦,那些出入星级饭店的红男绿女,住有豪华的别墅,出有“宝马”“奔驰”,投怀送抱,手持大哥大,一幅现代白马“老总”图,引得阮囊羞涩的大众艳羡不已。于是,在金钱就是幸福,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人生阐释语境中,赚钱多少成为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而忙碌则成为当代人的身份证。忙碌使人们不再静思而与心灵独处,人们以电视“大款”为榜样,急欲抓住每一次生财机会,并速成了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坑蒙拐骗的各种技巧。一时间,十亿人民九亿商,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捞一把的赌博心态。一旦得手便大红大紫,一失利便跳楼饮鸩,甚至为了蝇头微利而大量制造假冒伪劣和丧失人性地拐卖妇女儿童,丧失了整个生命的信念而变得冷漠、焦虑和贪婪。在传媒所掀起的“沉重的肉身”对“沉重的精神”的反攻倒算中,整个文化界改观了:消解意义而张扬欲望,反对永恒而酷好当下,弃置精神而嗜谈本能。大众文化在传媒广告的牵引下,已经从文化的价值层面向游戏层面回溯:由文化批判而形式结构,由形式结构而直觉表现,由直觉表现而对象摹仿。由传媒所代表的文艺“类象”表明当代文化艺术由灵魂裸露的方式回缩到冷漠绝缘的“纯客观描述”,一种放逐本真情感的“语言游戏”。这种状态只能说明某些“大众艺术”的“大腕”的灵魂分裂成两半。这种分裂的灵魂,只能使意志失去涌动的力量,使当代传媒艺术性格更为乖张而飘浮。于是,在这种文化思潮的带领下,人们日益关注自己的钱包和自身的肉体,而对神圣美的东西不再信任,那种虔敬之心和美好情怀为狂妄之心和低俗之性所取代。于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人们对光明美好之物总是以阴暗之心亵渎而后快之,有的对人自身的伟大之处加以嘲弄,以其猥琐的生存作为

大众传媒的审美透视——由政治意识形态到消费意识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anshenglu2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20-06-1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