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高新区失宠新能源管理宁波高新区失宠新能源的原因更多来自于其产业定位上的失策。在以新能源产业为主导的园区中, 宁波高新区算是先行者, 然而和园区内最大的新能源企业日地太阳能的发展轨迹颇为相似, 先行者宁波高新区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并不突出: 高新区内的新能源企业寥寥可数, 集群效应不明显; 对发展不突出的主导产业的明显忽略, 让入住的新能源企业颇受冷落;不到 20 平方公里的园区难以维系龙头企业的扩张需求。宁波高新区的新能源产业无论从规模还是产值来看,都比较羸弱。“光杆司令”的尴尬“其实, 高新区现在做得更多的是一种二次创业。”高新区办公室宣传科科长蔡志锋告诉本刊记者。蔡志锋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说话语调很轻,行事利落而内敛。“ 1992 年我国设立了 53 个国家级高新区。然而, 1997~2007 年十年间这个名单似乎冻结了, 宁波高新区第一个打破沉默, 一脚踢开了那扇紧闭的大门。”蔡志锋做了一个推门的手势, 兴奋地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我相信很多园区初建时并无明确的主导产业, 以哪个产业为主导,要看当地已有的产业基础和后续的招商引资情况”。显然,宁波高新区没有现成的基础。 199 9年, 甬江南岸这片近20 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一片稻田和村庄。相比之下, 宁波市中心的经济发展可谓热火朝天, 那里是全国著名的制造业基地, 在服装、注塑机、水表、汽车零配件等多个领域已经拥有“单打冠军”甚至“全能冠军”。不过, 工业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响、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总量大的热闹表面下,却是产品附加值低、自主知识产权少、科技水平低、高素质人才少等问题。宁波人向来不乏忧患意识。针对已有的工业基础,宁波市提出“科教兴市”工程, 宁波科技园区( 宁波高新区的前身) 带着“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应运而生。他们很快发现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纵观当时国内发展较好的园区,如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大连高新技术园区等高新园区,无不依托人才济济的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而宁波的高等院校少之又少, 制造业工人不少, 但高科技人才匮乏, 科技力量非常薄弱。此时园区的主导产业只是外贸和食品加工等。而这时,海曙区的一家企业和宁波高新区的命运连在了一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这家名为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 日地太阳能的前身, 下称宁波太阳能) 的企业逐渐被住宅区包围, 周边的民房像一层硬硬的壳,束缚着宁波太阳能发展的手脚。“当时公司占地面积大概 20 多亩,被包围在一片炊烟中。这对企业的规模发展形成了限制。到 2007 年, 企业决定挣脱这根绳子。”日地太阳能的副总经理王振军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在宁波科技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的那一年,宁波太阳能搬进了宁波高新区, 这是第一家入驻园区的光伏企业, 甚至也是宁波高新区发展光伏产业的仅有基础。宁波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海者:“宁波高新区将重点支持 2~3 家优势企业, 通过品牌建设带动园区新能源产业, 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企业和产品品牌。”然而至今宁波高新区的光伏企业仅有两家, 除宁波太阳能之外, 另外一家是不久前刚注册成立的升科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尽管日地太阳能今年预计投入 4 亿元, 从国外引进了 8 条金属镀膜生产线,力求扩大产能,然而仍有专家表示: “美国硅谷的繁荣、我国东部沿
宁波高新区失宠新能源管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