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经中谏讽诗的综述.doc关于诗经中谏讽诗的综述火09财经新闻090103400136徐欣摘要:在这个社会上,人们愈发重视人际之间的关系,当人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特别融洽的时候,特别是当人们意见不合时,如何使别人心甘情愿的接受你的意见,委婉的指出对方不足的地方,这就是一门深刻而重要的学问了。此文将从古代人理性的思维出发,探索诗经源头,以研究诗经中的讽刺诗为手段,综合前人对讽刺诗的看法与见解,来总结出深奥的待人处事的经验。关键词:讽刺诗经为人处世在当今社会上,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可以让人处之泰然,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让你飞黄腾达。人际关系,更主要的体现在你对一些矛盾,冲突的处理上。如何是你更好的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委婉的劝谏别人,而让其欣然接受。正如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于是,笔者希望从对古人最为现实主义的诗经源头出发来谈论下当代人的说话方式与人际文化°首先,是谏讽诗的产生背景。谏讽诗大多与当时的政治相关,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这段时间,正是处于分崩离析,政治动荡的时候。当时士大夫贵族以诗言政,通过更好的讽谏方式来向君王表达自己的建议。在刘毓庆和杨文娟主编的《诗经讲读》里,作者认为谏讽诗树立了诗预时政的诗歌典范,还将其归结于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之一,有的是从肯定的角度正面参与的,有些事以否定的态度干预政治的,这部分诗为“谏讽诗”,其占到《雅》诗的三分之一,其对象王公庶人皆有之,诗歌形式各样,有冷嘲热讽,直刺无隐,而其目的不在单纯发泄,而是望其一反于正,《诗经》这种政治情怀与干预时政的创造倾向,为中国是个树立了以天下创生为怀的典范,而形成了中国诗歌思想的主流。而在《论语•阳货》篇中,孔子教育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对诗经作用的一个综述,孔子把诗放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诗里面的内容己经全然可以形成一个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修养了。自然,也有刘冬颖在《诗经变风变雅考论》中提出学《诗》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好的引类比喻,通过交流切磋而产生的凝聚力,也会形成委婉的谏讽,《诗》的文学性是从属的从属于礼和政治。《毛诗序》正是从这一理论生发,强调诗的社会作用,以诗达成“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感化谏讽功能,由此形成“美刺说”,还强调《诗》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它还有要求谏讽要“主文而诡谏,发乎情,止乎礼义。”在洪湛侯的《诗经学史》中也有提到,谏讽诗的产生,与政治有密切关系。《汉书•礼乐志》说:“周道始缺,谏讽之始也。”周满江说:“在大雅和小雅里,一共有二十二首贵族诗人的政治谏讽诗疽'张西堂说:“关于政治上的诗,一般的是以为在《雅》中比《风》中多,但《风》中的诗具有很强烈的人民性。”这些作品,大多出于劳动人民之手,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反抗意识强烈,这是可想而知。《小雅•正月》这是一首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政治诗,讽刺的目标并不局限幽王一人,而是对整个黑暗时代的控诉,国风中的民间歌手,运用反诘,直叙,描写,衬托,对比,借喻等修辞方法,取得很好的讽刺效果。诗经中的谏讽诗多在雅中,是贵族政治谏讽诗,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较好的认识,对本阶级掌权者的昏庸误国表示不满,从维护本阶级利益出发,暴露当时的暴政弊端,劝谕当政者任用贤良,刷新政治。这些诗对政治的反映有一定的深度,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朝政日非,世衰人乱的社会
关于诗经中谏讽诗的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